余 淼,任 杰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
2013年7月,臨沂市成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之一。2017年12月,臨沂市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試點期間,臨沂市累計投資140多億元,實施了水系連通等10大類、119項工程項目。經過多年探索,臨沂市初步總結出了既符合自身特色、又適宜推廣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模式“傳承紅色,保護綠色,打造藍色”,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供了“臨沂樣本”。
臨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臨沂市高度重視沂蒙精神、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開拓創新,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這里綠染四季,碧水映城,沂蒙精神再一次煥發出她嶄新的生機,千萬沂蒙兒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努力建設一個新時代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潮中唱響了紅色熱土、綠色家園的宏大樂章。
沂蒙山區是強度以上侵蝕面積的主要分布區。臨沂市按照“山頂護林戴帽,山坡經濟林纏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溝道小塘壩成串”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2012—2016年,完成109條重點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291 km2,與基準年2011年相比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14.5%。另一方面,臨沂市在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水系綠化、城區綠化、環城森林建設,提高城區綠化率。對現有沿河綠化帶,增加喬木樹數量,縱橫拓展綠帶區域,組團式構建沿河森林景觀點,實現城區水網“一河清水、兩岸綠色”。
建設岸堤水庫、沭河源頭、跋山水庫3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讓源頭之水更加純凈。深入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11個國控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集中式飲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代表山東省迎接國家淮河流域核查奪得第一名。實施中心城區清水工程,全面關閉沿河直排污水口,提高中心城區水安全保障能力。通過立體化生態修復,建成長達15 km全國最大的武河人工濕地,日均凈化中水30萬t。在全國率先開展河道底泥重金屬治理,實施沂河沂水段河道底泥重金屬治理和生態修復,探索內源治理新模式。
1)橫向。編制完成了《臨沂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對城區內河實施連通工程,增強了防洪能力,改善了環境,提升了水質。沂河、沭河及運河三大水系聯通。建設了涑祊雙向調水工程,實現了汛期涑河城區段水位平穩,并可在枯水期通過祊河為涑河及時補充水源。引涑入青、引涑入陷等一系列區域水系連通工程,既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又實現了水資源優化調配。實施了茶山攔河壩引水至柳青河,葛溝攔河壩引水至李公河工程,保障了柳青、李公河的水生態環境用水,實現了河河四季常流水、流清水。
2)縱向。通過干支流閘壩,增強雨洪資源利用和中水回用能力,增加了城區河道蓄水能力。編制梯級閘壩防洪聯合調度方案和非汛期水資源調度方案,提高洪水調控能力和季節性河流生態基流保障程度,增強水體的縱向連續性。充分尊重和利用河道的自然蜿蜒性,充分利用河道兩岸的沙丘、高地等微地形布置河道岸線。
3)垂向。采用生態、透水、景觀、親水等護岸型式,讓河水與兩岸地下水自由互補,讓水生植物自由生長,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了棲息、生存、繁殖的空間,達到水、岸、灘的生態過渡。
針對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現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將水土流失治理與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生態旅游有機結合,開展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建設。一是因地制宜、廣開思路,發揮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國家資金的引子作用,放大水土保持資金的社會作用;二是積極與當地農業專項合作社、承包大戶結合,促進了治理成果的管護,擴大了治理成效;三是積極同當地生態景觀建設相結合,發揮多重生態效益,走出各具特色的小流域治理之路。同時,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國策教育進黨校、進課堂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態安全意識和水土保持防治理念,推進水土保持依法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
臨沂市按照“點源-污水處理廠-濕地-河流”模式,每個縣(區)都實施“千畝濕地”工程,在每座城鎮污水處理廠下游配套建設潛流、表流相結合的人工濕地,12條重點出境河流全部實現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形成了覆蓋全市的人工濕地水質提升網絡。
2014年7月正式實施《臨沂市水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辦法》,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從考核因子、補償標準、計算方法、監測數據、數據核定、資金上繳、資金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進一步強化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了全市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國、省控斷面達到目標要求和南水北調調水水質安全;2014年10月出臺《臨沂市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在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主要河流流域、區域大氣環境、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生態濕地等生態環境領域,逐步建立補償架構科學合理、補償資金來源明確、資金使用管理監督規范、補償配套制度完善、補償保障有力的長效機制;2016年11月重新修訂了《臨沂市水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辦法》,進一步落實了水污染防治工作責任,強化監督管理,確保臨沂市國、省控斷面達到“十三五”水質考核目標要求。
臨沂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充分挖掘獨特資源,通過不同類型的水文化載體,全面彰顯“文之邦”的獨特魅力。沿河建設了百里健身長廊。打造公益性漁業文化活動品牌——沂河放魚節。臨沂市規劃展覽館內設置“大水城”壁掛模型、水上廊道立體模型、總體規劃模型和180度環幕影院、電子查閱書、水幕長廊等。臨沂市書法廣場是濱河景區內的一個重要文化公園。建設完全依托濱河景區濱水、綠地等環境資源,充分融匯生態設計理念,注重環境藝術與書法廣場的有機結合。
3年試點期間,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生態效益方面,全市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水體質量、林木覆蓋率以及生物多樣性都得到了明顯提升。社會效益方面,全市城鄉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水利景觀有了顯著提升,沂蒙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水生態文明建設觀念深入人心。經濟效益方面,試點建設降低了洪澇損失,通過提高用水效率降低了工業、農業以及生活用水的成本,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在構建節水型社會的同時維持著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