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松,黃浩智
江西省修水縣水資源豐富,全縣境內溪水密布,河流縱橫,流域面積10km2以上河流就有76條;境內流域面積大于100km2的修河一級支流有6條,修河二級支流有3條。
據統計,修水縣進入全國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規劃(2010—2015年)的治理工程有12個,截至2015年12月,12個項目已全部完工,并已通過省市水利部門竣工驗收。
2017 年汛期,修水縣遭受“6.23”和“6.30”兩次暴雨到特大暴雨強降水過程。“6.23”強降雨涉及修水縣西北部大椿鄉、港口鎮等16個鄉鎮,23日04時至24日04時24h降雨,全縣平均175.1mm,超300mm站點有3個,200~300mm站點有24個。
“6.30”強降雨疊加修河上游銅鼓縣強降雨使得東津電站、大段電站泄洪,導致河道水位暴漲。溪口水位站最高水位137.13m,渣津水位站最高水位124.31m,修河干流修水縣城站洪峰水位97.03m,超警戒3.27m(歷史排位第5),高沙站流量6400m3/s(歷史排位第4)。兩次特大暴雨,導致全縣受災村(居)364個,被淹集鎮12個(含縣城),受災人口589911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39901人,倒塌房屋3779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5282hm2、絕收面積 3818.5hm2,全縣直接經濟損失224392.51萬元。
通過對修水縣已實施的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現場調研,特別是在防御“6.23”和“6.30”洪水中,各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發揮了非常大的防洪效益,部分經驗值得借鑒。一是河道宜寬則寬,給洪水讓路。修水縣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山區河流洪水特性,堤線布置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給洪水讓路;對侵占河道行洪的建筑物進行拆除,有利行洪。二是河道疏浚,提高行洪能力。修水縣部分中小河流淤積嚴重,局部河道存在卡口現象,中小河流治理中,對河道淤積嚴重影響行洪的河段進行疏浚,對局部卡口進行疏通擴挖,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三是保護文物,盡量減少影響。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對名貴古樹及文物采取了處理措施,如在堤段設置交通閘對文物進行保護,調整局部軸線,避免對古樹的破壞等。
建議繼續加大力度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減小洪災對群眾生命、財產帶來的危害。同時江西省境內河流縱橫,山區河流坡降大,洪水峰高流急,破壞力極大。對山區中小河流治理除了盡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的建設外,應同時加快非工程防洪體系建設,特別是要增強群眾災害防治應急能力,提高群眾臨災條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研究建立洪水保險制度和社會化減災和救助機制,以增強災后重建的能力。
中小河流的治理應堅持以流域為單元,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按各河段的功能定位,統一規劃各流域防洪工程的建設;結合歷年來洪災情情況,按照因害設防、重點保護的原則,整體推進,綜合整治。
中小河流治理所涉及的縣鄉河道點多面廣,存在問題及成因較復雜,應結合河道特點分區分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應注重開展現場查勘和調查工作,確定河道類型,功能要求,對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全面分析,以問題為導向,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山區河流洪水來去匆匆,在保護面積不大和保護意義不大的河段新建堤防,對于超標洪水時(如洪水漫頂后或潰堤)也造成了長時間內澇問題,對于山區河流原則上不宜新建堤防,如需新建堤防一定要進行充分論證和評估。
中小河流治理應堅持安全與生態并重原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注重生態修復和保護,盡量保持蜿蜒、急流緩流相間的河流自然形態,保護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維護和恢復河流自然生態環境,重塑河道彎曲走勢,營造河岸自然生機,建立人水和諧、濱水宜居的安全生態水循環系統,防止河道隨意裁彎取直,侵占河道等過度治理行為,不僅浪費資金,同時造成河道生態的破壞。
合理的設計方案是確保工程正常發揮工程效益的關鍵,保證施工質量滿足要求是確保工程安全運行的關鍵。對于治理方案應因地制宜,總體方案應以問題為導向,細部設計方案充分考慮不同河道特性、不同地質情況等,現階段水利工程建設任務繁重,應加強設計、審查、施工等各環節的質量控制,確保工程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