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卿
呂梁市教育局 山西呂梁 033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在人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環境問題是人類共同關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性重大向題。
當前世界環境問題存在兩大類:一是廢水、廢氣、廢渣帶來的環境問題;一類是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自然資源如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第二類問題是我國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人類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一切就會和諧發展,如果人類對環境為所欲為,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自然界就會用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因此,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地理教材與環境教育的關系
中學地理教材內容中蘊含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環境教育大綱,有許多關于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對立統一關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案例,是環境教育的典型材料,是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重要載體,意義非凡。
2、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
生活環境的好壞與每個人有密切的關系。但是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不足。要達到環境、人口、經濟、資源、社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社會各層面的教育至關重要。為此我國提出“教育為本,環境保護”的策略。教育和環保都是全民的事業,地理教育為教育和環保服務。特別是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利用學科優勢,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可以起到教育一代人,帶動兩代人的作用,其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地理教育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培養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態度、意識和價值觀的基礎課。
環境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在實踐中檢驗環境意識正確。
1、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
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人,堅決與只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以達到人類和諧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防范和制止亂砍亂伐、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無節制地占用農田和抽取地下水,對礦產資源濫采濫用,造成氣候惡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缺乏等嚴重的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形成科學的環境資源觀勢在必行。
2、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知道當前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學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
3、使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關系,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途徑
4、加強環境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文明行為
1、環境教育是當地理課堂教學重要內容
教師要從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著眼,給學生講解環境知識,針對學科教材中環境教育知識點,以教材為本,以教學大綱為指導思想,挖掘教材環保知識的切入點,融環境教育于學科之中。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注意本課程的現實性、實踐性、地域性、實效性等特點,并結合學生特點,將興趣性與科學性相聯系,以探究式、討論式、搶答式、考察式等教學方法為主,采取寫作調查報告、環境知識競賽等形式,使學生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認識環境倫理、道德問題。
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如電視片、投影片、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并利用一些環境危害的事件,達到震撼學生心靈的作用,增強其認識。
2、開展環境教育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知識運用和創新的能力
(1)使地理環境教育與鄉情教育緊密聯系。
環境教育在某一特定范圍內就是國情教育和鄉情教育,鄉情教育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又便于學生搜集資料,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為家鄉服務的思想感情。
(2)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和造當的實踐活動。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在地理教學中應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綠色校園活動、成立環境保護小組、環境報刊文學課閱讀、環保新聞資料剪報、環境問題調査、環保宣傳、環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
(3)進行參觀訪問,深化理性知識,使學生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環境意識。
(4)環境教育與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
通過環境教育開展系列活動,使學生樹立起環境法規,將自己的一言一行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如:讓學生學會污染控制,廢物的再利用,設分類垃圾;進行形式多樣,定期環??破招麄?;開展多種環保主題活動,并注意環境教育與團結活動相結合。
總之,對每個人來說,環境教育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它要求受教育者能夠深刻地認識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具備形成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價值和觀念。這正需要我們地理教師堅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