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大連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0醫院幼兒園 遼寧大連 116000
瑞士著名音樂家達爾克羅斯說:“人都具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導、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他的教育哲學是“喚醒天生的本能、培養對人體為重要的節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諧。”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舞蹈的支柱,是音樂生命的源泉,具有獨特的表現作用,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幼兒時期由于時間知覺和運動的形成,為幼兒學習節奏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節奏訓練聯系增強幼兒對節奏仍至音樂的興趣,以及初步感受美的情趣。
如何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感受音樂節奏,通過嘗試探索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設計《小河里的蝌蚪》系列活動,引起幼兒對音樂節奏的興趣,學習掌握淺顯的節奏符號,節奏類型及特點,分別對四二、四三、四四拍音樂節奏進行認知、感知。幼兒能夠系統地由淺入深地表現節奏特點、感受樂曲不同的表現內容及情感。如學習四二拍活潑的《勞動最光榮》;雄壯有力的《學做解放軍》;四三拍平靜優美的《月亮船》;以及四四拍抒情優美的《搖籃曲》,幼兒重溫在媽媽的懷里安然入睡或擁抱娃娃,愛撫娃娃感受做媽媽的幸福與辛苦。
通過有計劃的節奏訓練,逐步過渡到幼兒能夠欣賞、感受較有深度的音樂佳作。如:我國著名小提琴曲《梁祝》,將《化蝶》部分與兒童故事《三只蝴蝶》有機結合,創設特色環境。在幼兒理解其表現內容基礎上分段欣賞,以動作節奏去感受樂曲表現內容及情感,陶醉與美的旋律中。隨之《二泉映月》、《海之戀》、《小天鵝舞曲》相繼被幼兒接受,同時幼兒對小提琴、二胡、撒克斯、鋼琴等樂器有了初步的了解,真正感受到音樂之美。
通過對音樂基本動作及舞蹈的活動設計、組織,幼兒對民族音樂節奏特點也有了認識,能夠表現出部分少數民族最基本的節奏特點。
充分利用《玩具兵進行曲》活動組織幼兒節奏訓練,幼兒在認知、感知某一節奏時,為了復習鞏固,讓幼兒自選玩具等,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感受節奏特點及表現情緒。
幼兒自由活動,隨意創編進行節奏聯系,隨教師琴聲,有節奏的“演奏”,隨著音樂的起伏,節奏的變化,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
根據《規程》“創設與教育適應的良好環境”的教育原則和陳鶴琴先生關于“音樂的真正價值在于我們和音樂接觸”的教育思想,創設了使幼兒直接與環境所產生交互作用的音樂藝術環境,特別為幼兒認知、感知音樂節奏提供了機會與條件。教室墻壁上布滿了變化多端的音符及節奏符號,便于幼兒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活動角內供給幼兒各種材料,樂器。幼兒利用自由活動時間隨意擺弄、敲打、傾聽、感受、體驗,了解各種聲音的脊背屬性,節奏變化特點。幼兒自由結伴組織小樂隊,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音樂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受不同樂器不同節奏所賦予的美。
我們還購置填充了錄音磁帶,保證幼兒活動范圍內都有優美的音樂及節奏的伴隨。
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樂觀的情緒,對音樂的酷愛激勵幼兒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感受美的存在,擴大審美視野。
節奏樂隊具有濃厚的幼兒特點,對幼兒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為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組織節奏樂隊加強幼兒的節奏訓練,克服機械的模仿教學,采用“識記”教法,讓幼兒識記節奏符號來學習節奏型,幼兒通過直觀形象,一邊看節奏符號,一邊與動作、語言緊密配合進行聯系,提高了幼兒的應變能力,充分發揮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全體幼兒參與,師生共同創編,先組織排練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娃哈哈》、《雪絨花》等節奏樂。與音樂旋律產生共鳴,融為一體,形成和諧的美。
動作的伴隨是幼兒認知音樂和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幼兒活潑好動這一特點,抓住幼兒一日活動有利時機驚醒節奏訓練。如課間休息,進餐前后組織幼兒聽打節奏,有節奏說兒歌;戶外活動有節奏的走,創編音樂律動,音樂體操等。將幼兒節奏訓練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集中錄制了幼兒一日活動音樂帶,不同節奏,不同特點的音樂使幼兒在特定的音樂環境周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音樂的熏陶。如,活潑歡快的四二拍樂曲迎接幼兒入園玩了游戲;優美平靜的四三拍音樂為幼兒創設了舒適的學習環境;柔和安靜的四四拍音樂將幼兒帶入夢鄉。
總之,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實施行之有效的節奏訓練,幼兒感受美的情趣與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幼兒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