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訪青年認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此外,受訪青年認為“斜杠青年”也存在著缺乏突出技能(45.5%)和增加職業規劃迷茫感(40.1%)等問題。“斜杠青年”是指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
應該說,“斜杠青年”這樣的跨界人群在以往也有。而在當前社會,正如調查所示,越來越多的人有望成為斜杠青年。這里面的原因,除了個人天賦的差異,更主要還是社會環境和觀念的巨大變化。
在當前的多元化社會,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大大改變了生產組織形態,也解放了對工作場景的束縛。比如,不少工作都不再需要固定時間和特定場所才能完成,在網絡平臺就能輕松實現人與人之間充分的合作。這也就使得多數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培育不同的興趣、技能。另外,知識密集型社會,對復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的更迭也越來越快,也使得一個人只有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維持職業和生活上的優勢。在這種雙重背景下,可以說,斜杠青年只會越來越多。
當然,斜杠青年不能狹隘地理解為一個人在正常的主業之外進行兼職,若是如此,只能說是同一工種的勞動量累積,既無多元之意,也難以給人新的身份。因此,標準的斜杠青年,首先需要是跨界的。其次,要能夠在多種不同的工作和興趣中,維持適當的平衡,并且具備一定的基礎和實力。所以,斜杠青年并不等于在多個領域淺嘗輒止,不再需要專業化。
就營造適合斜杠青年成長的社會環境而言,目前也還有一些觀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會職業偏見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將斜杠青年視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務正業”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現實的就業環境中,多數企業和公司對兼職依然有著明確的“禁令”,或是兼職模式所對應的勞動關系和法律,仍不成熟。這無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會的多元化,經濟組織方式的變革,必然催生越來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體的出現就是其中的一個具體體現。但在實際當中,斜杠青年群體仍需要克服自我層面的認知缺陷和社會層面的阻力。這是在樂見斜杠青年群體壯大的同時,必須正視的現實。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