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坤 王敏靜
摘 要: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辨析其思想內涵,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進行歸類分析的基礎上,科學把握其定義,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展的特點與趨勢。通過對這一論題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發展;特點與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244-02
“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形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過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發展過程進行梳理與辨析,可以明晰其發展過程,深刻準確地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發展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概念,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思想宣傳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在這過程中他們自己深入研究并宣傳共產主義理論,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明確提出了“宣傳工作”“理論教育”的概念,認為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每個成員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進行宣傳工作”[1]572,革命運動發展最快的地方“當然是一部分無產階級已經組織起來并受過理論教育的地方”[2]99。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宣傳工作、理論教育的內涵已經成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
其次,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繼承與發展。列寧結合實際工作情況提出了“政治工作”“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列寧提出“我們應當積極地對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發展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3]342。由此可見,列寧已經很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甚至將其上升至國家層面,這為重視并踐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經驗。
最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豐富并發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都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順應時代發展及時更新其內涵。毛澤東倡導思想政治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鄧小平強調各個領域都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視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江澤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光要在黨內進行,農村、企業、街道、學校都要實行,他還指出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胡錦濤將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并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習近平提倡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哲學、法律等多項內容并向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4]124-125。不斷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
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內涵,綜合學界研究,目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可以分為如下兩類。
第一,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劃分,主要分為“施加論”“轉化論”“內化論”“需要論”四種。“施加論”的主要代表人是張耀燦和陳萬柏,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團體為實現其根本政治目的,對人們有計劃地施加本階級集團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影響的社會活動[5]50。“施加論”表明,受教育者往往是在非自愿或被迫的情況下接受來自其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滿足了統治階級和社會的需求,但卻打壓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轉化論”的主要代表人是王勤,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團體,為實現政治目的,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改造人們的品德,指導人們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6]6。這種表述既強調外在施加,也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受教者身上從外而內的轉化。“內化論”的主要代表人是孫喜亭,這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7]290。這就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重視受教育者從內心的認可與接受,肯定了受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并沒有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去進行教育。“需要論”的主要代表人是魯潔、王逢賢,他們的觀點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為指導,在適應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8]18。“需要論”同時強調社會和人的現實需要,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但思想政治教育還應該重視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將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機結合。
第二,按思想政治教育定義的落腳點劃分,主要分為“教育實踐活動論”和“社會實踐活動論”。“教育實踐活動論”以學者陳秉公、王禮湛等為代表,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和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9]3。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集團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對一定的人群進行的教育實踐活動。這種論斷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專業化,有針對性,可以產生較高的教育效果,但也無形之中縮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使很大一批人群被排除在外。“社會實踐活動論”是以張耀燦、孫其昂等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無產階級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觀點,教育人民群眾,解決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為問題,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當前和長遠的目標而奮斗的社會實踐活動[10]54。他們主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落腳于社會實踐活動,這類觀點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群體是整個社會成員,并且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來實現目標。這種觀點相對于教育實踐活動而言,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更廣,內容也更豐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從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歷史發展和概念辨析可以歸納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新的內涵。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內涵僅指狹義的共產主義理論,停留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宣傳工作的層面上。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將這一概念中國化,豐富和發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毛澤東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素養外,還包括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內涵擴大為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政治觀點、思想觀點、道德品質、法律倫理及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等諸多新的內容。時至今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還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內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趨于專業化、科學化。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只是學界和黨的相關文獻中提及使用,并沒有普及開來,并且他們大多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現實的需要而賦予其特定的含義。隨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使用的越來越多,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歧義日顯。1980年5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全國機械工會在北京召開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成為一門科學”的重要論斷。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的《關于批轉<國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指出:“現有的全國綜合性大學、文科院校,各部委總局所屬的大專院校,有條件的都要增設政治工作專業或政治工作干部進修班。”為了落實這一精神,教育部門專門召開政工專業論證會,最后確定學科全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專業名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并決定從1984年開始招生[11]484。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設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表述逐漸規范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了專業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更多研究者開始從不同方面給思想政治教育下定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日益明晰起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不斷系統化。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科學架構也開始迅速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也在不斷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已經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觀點、思想觀點、道德品德及理想信念、文化素質、世界觀、人生觀等豐富內涵,教育途徑和方法也多種多樣,知識結構進一步合理科學,這些方面都體現了其知識體系系統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最早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概念并將其中國化,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的設立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概念的研究還將不斷深入,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學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7]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8]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10]袁禮周.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基礎[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1.
[11]馮剛,沈壯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德育編年史[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214.
[13]侯勇,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學科認識的三維路徑[J].探索,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