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娟
摘 要: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校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工程。運用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辯證地分析大學生失信行為的深層次主客觀原因,從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說理論分析大學生誠信意識、動機、行為和心理狀態,研究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理論優化大學生誠信教育。
關鍵詞:心理學;優化;大學生;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246-02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明禮誠信作為大學生基本道德規范,將誠實守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2017年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1號)的原則之一是突出立德樹人要求,促進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誠信意識。新規定條款中增加:“第二十條學校應當開展學生誠信教育,以適當方式記錄學生學業、學術、品行等方面的誠信信息,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對有嚴重失信行為的,可以規定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對違背學術誠信的,可以對其獲得學位及學術稱號、榮譽等做出限制。”可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是高校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是構建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辯證地分析大學生失信行為的深層次主客觀原因
大學生失信行為的研究是誠信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多數研究者調查發現,大學生失信行為主要表現在交往失信、學業失信、學術失信、助學貸款失信等方面,具體表現在如作業抄襲、考試作弊、涂改成績、偽造證件、助學貸款違約、就業違約等[1]。辯證分析現象背后的主客觀原因,對優化大學生誠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以梧州學院2016年違紀學生受處分的數據分析,2016年受處分學生161人,約占在校生比例的1%,其中因作弊受處分50人,約占在校生比例的0.4%。對50名因考試違紀或者作弊被處分的學生進行約談調研發現,大學生作弊失信普遍存在誠信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意識,功利性動機,缺乏主見;存在從眾心理,缺乏自律性。
大學生誠信缺失有主觀方面原因,這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識發展特點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指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特征是:智力發展的高峰期;自我意識的形成期;理智弱于情緒的沖動期;與他人、集體、社會的磨合期。隨著知識的全面增加和視野的持續擴大,青年開始審視和思考自己,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整合與統一的過程。情緒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敏感、豐富、強烈、沖動、不穩定。正是因為思想不成熟,自我意識占主導地位,以自利為目標,不顧后果,導致學生個體出現失信行為。個體青年期過分地強調自我,我行我素,對他人、家庭、集體、社會的責任意識十分淡薄。
大學生誠信缺失,除受主觀因素影響外,還有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多元化市場經濟發展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沖擊等。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指出,青年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社會性,主要表現在青年開始以極大的興趣觀察、思考和判斷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與問題,政治、歷史、文化藝術、法律道德、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等等都是他們認識和思考的對象,他們希望從中找出現象的本質,形成自己的看法。當社會性情感越來越豐富和穩定,他們將逐步形成穩定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有一定沖擊和影響。
誠信的基礎建設包括誠信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設、誠信制度社會文化的基礎建設。誠信制度不完善,無法凈化誠信環境。如大學生出現未及時歸還貸款的失信行為,除了主體責任外,貸后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目前學界大部分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都是從問題出發,放大少部分大學生失信的現象,對大學生誠信觀缺乏信心。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大學生群體具備良好的誠信意識,有養成誠信行為習慣的基礎。
二、基于弗洛伊德人格三分說理論,分析大學生誠信意識、動機、行為和心理狀態
弗洛伊德三分說理論指出人格理論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其中,本我指個體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結構部分,完全處于無意識之中,是非理性的,其目標是滿足個體基本的生理需要。自我,即現實我,是理性的,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自身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我既能幫助自身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也能幫助自身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超我,即道德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內在的道德檢察官,它包括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來自于內心的道德理念,為“自我”確立好與壞的范本,一個社會的理想和價值觀是通過個體的“超我”實現和傳承的。
從大學生誠信意識、動機、行為做定性分析,可以將大學生誠信現狀歸為三類,第一類是知行合一的,個體具有較強的誠信意識,并內化于心,具有良好誠信行為習慣,自律性強,具備優秀的誠信精神品質。第二類是主觀判斷缺失,雖具有較強的誠信意識,但并沒有內化為個人品質,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缺乏正確的主觀判斷,容易為個人利益出現失信行為。第三類是誠信意識淡薄,誠信行為缺失。實際調查發現,前兩類占主要部分,所以大學生誠信素養是樂觀的。
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斷沖突中,學生由懵懂、無擔當成長為穩重、有擔當的個體,基本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了穩定的人格結構。也就是說,如果個體本我意識弱化,超我逐漸成長,自我將在超我的引導下形成積極的人格結構,個體將內化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三、運用積極心理學,優化大學生誠信教育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的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內容分別是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一)積極情感體驗,強化大學生的誠信認知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群體,其主流和發展方向是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引入積極心理學豐富大學生誠信教育內涵,研究大學生潛在的積極品質,挖掘大學生潛在的誠信意識,進一步達到培育大學生健康人格,優良道德品質,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積極主觀情感體驗包括幸福,愉悅,感激,成就等。從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誠信認知教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大學生均具有潛在的誠信素養,可以通過積極的誠信情感體驗激發個體誠信認知。體驗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誠信傳統文化是學生間接體驗的源泉。高校可開設誠信教育的課程,建設校園誠信文化等方式,營造誠信氛圍,為學生提供直接的誠信體驗。通過易班、校園媒體、QQ、微信等新媒體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誠信空間,打造失物招領平臺、建設誠信書屋、倡導無手機課堂、無監考員考場等直接體驗的平臺,聘任誠信宣傳員,樹立誠信典型,讓學生成為誠信的代言人和傳播者,進一步強化學生誠信認知,為誠信品質形成奠定基礎。當個體自身內在修養積累,從量變達到質變,誠信意識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誠信習慣,規范誠信行為,形成誠信品質。
(二)積極人格培育,塑造大學生優秀的誠信品質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森對青年期個性發展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論,指出青年追求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成熟,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家庭、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性。發現大學生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個性力量、天分、興趣、價值等,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優秀的精神品質。大學生積極人格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要構建全員育人的教育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積極人格培育的主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結合,提升誠信教育的系統性。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下,可以采用以培育學生積極的誠信品質為目標的導師制,導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調適和明辨能力。導師制一方面可以彌補高校輔導員配備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根據“自我同一性”理論,學生處在自我意識成熟期,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誠信品格魅力對學生的健全人格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其學會誠信做人。
(三)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構建積極的社會誠信體系
積極的組織機構包括家庭、學校、商業機構、社會等。學校誠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誠信環境息息相關。誠信是一種對人們行為外在要求和約束的社會道德規范。僅依靠教育的道德感化無法約束失信行為,只有構建積極的社會誠信體系,才能有效推進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明確指出,2020年要基本建成社會征信系統。2016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首個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文件《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將以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為突破口,推動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障。國家制定或完善相關制度,增大失信成本,加大處罰力度。高校應將誠信教育引導與誠信規范約束雙管齊下。一是制定誠信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二是明確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在培養計劃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和誠信評價管理機構;四是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高校學生的誠信檔案要與公民信用檔案實時對接,利用互聯網實現誠信檔案信息數字化、網絡化,便于可查、可信、可用。既為學生求職、考證、經濟生活等提供參考,也對失信者起到震懾作用,讓失信者心有所畏、行有所縛。
參考文獻:
[1]夏小惠.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4).
[2]管義.運用積極心理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J].教育教學,2016(7).
[3]凌取智,周毅仁.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誠信教育路徑探新[J].池州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