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瑜
摘 要: 教師在工作中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教師應及時挖掘化學德育素材,滲透德育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達到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關鍵詞: 愛國主義教育 優良品質教育 誠信教育 社會責任感
化學新課程實施理念強調:“從學生已有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因此,在化學學科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豐富的知識,更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德育大綱》的要求,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課堂教學和課內外教學實踐,采用適當的策略與方法,在教學中落實德育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達到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以下幾方面的滲透。
一、以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的滲透是心與心的呼喚,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碰撞,硬性灌輸是難以奏效的。如何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國情懷?化學教師應適時挖掘教材中科學家的愛國事例,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身臨其境、深感其情。
在高一必修1學到碳酸鈉時,我及時介紹侯德榜的愛國事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堵塞。由于我國所需純堿都是從英國進口,一時間,純堿非常缺乏。1917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天津創辦了永利堿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產出中國的純堿。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1921年,侯德榜先生欣然回國任職。經過全身心地投入制堿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于摸索出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萬國博覽會獲得金質獎章。針對不足,侯德榜又研究成功了聯合制堿法,很快被世界采用。由于侯德榜對制堿技術的貢獻,人們把他所發明的聯合制堿法稱作“侯氏制堿法”。侯德榜先生的感人事跡和愛國情懷感染了學生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化學發展史滲透優良品質教育
在高一必修1《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的學習中,我讓學生追隨科學家的腳步,通過交流討論,學生主動參與人類探索原子結構的基本歷程,不僅體會科學探索過程的艱難曲折,而且被科學家嚴謹、務實、創新的精神所感染。并且通過安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研究是永無止境的,激勵學生不畏艱險、敢于創新,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原子內部結構的興趣。
愛迪生說:“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針對學生怕吃苦、意志力較差的現狀,在鹵素的學習中我給學生介紹了在化學元素發現史上,參加人數最多、危險最大、工作最難的研究課題——氟元素的發現。由于氟單質的活潑性和毒性極大,因此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自1768年德國化學家馬格拉夫發現氫氟酸以后,到1886年法國化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歷時118年之久。在這一過程不少化學家損害了健康,甚至獻出了生命,可以說是一段極其悲壯的化學元素史。學生被科學家為求真理前仆后繼,毫不退縮,最終獲得了成功的奉獻精神所打動。體會到人要取得成功,需要有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的頑強精神。就算是天才,要取得成功還要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與努力,更何況是普通人?所以,只有更努力,更勤奮,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績。
三、以食品藥品的安全滲透誠信教育
誠信就是誠實、信用。近年來,中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接二連三地發生,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本身就是生產企業最低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且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從“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飲料”、“地溝油”、“金黃色葡萄球菌水餃”等到近期的“老酸奶果凍”、“問題膠囊”、“立頓茶包”、“問題蜜餞”等食品和藥品安全問題無一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這些隱藏著企業的誠信危機。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帶給人類美好生活的同時又危害著人類,因為某些人心中的信念變了質,面對利益的誘惑不擇手段,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結合目前食品和藥品的安全問題,我讓學生策劃一場“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主題班會,了解誠信的內涵,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態度和道德觀念,認識誠信的基本要求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感受誠信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通行證。
四、以環保理念滲透社會責任感
隨著生產的發展,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污染物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已成為共同的呼聲。
在《二氧化硫》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識到酸雨對土壤、農作物、水生動植物、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讓學生參與討論酸雨的防治方法;在有機物的學習中,我介紹了松花江水污染;在《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習題教學中,我介紹了兒童血鉛超標、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引起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懂得了環境污染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了解了污染的成因和消除污染的方法。學生又通過實驗親身體會了二氧化硫、氯氣、氨氣等尾氣處理方法,廢液、廢渣應放入指定容器,激勵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真正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每一個學生心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化學時時刻刻滲透在人類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高科技領域,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帶給人類進步的同時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要求化學教師在教學內容和習題信息中,充分結合科學家的愛國事例、化學發展史、食品和藥品的安全熱點、環境污染事件進行正確引領,使學生能辨別是非,規范言行,形成良好的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