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財經職業院校作為財經人才輸出的主力軍,誠信教育是不容錯失的關鍵一環。本文通過對高校誠信教育現狀的分析,對財經職業院校誠信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財經職業院校;誠信;誠信教育;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2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的十八大已將誠信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要求公民在個人層面把誠信作為自己不變的價值準則。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很快就會走向各行各業,挑起國家建設的大梁,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直接關系到誠信社會的建立。
一、財經專業人才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誠信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一種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現代高等教育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吸收傳統教育精華,注重樹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誠信教育強調人才的健全人格,關注人才的精神成長,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誠信教育機制塑造財經類專業人才的誠信品質和人格。
隨著經濟的發展,財經類人才的地位日益凸顯,隨之而來的還有眾多的財務造假丑聞,美國安然的倒閉、藍田神話的破滅,“失信危機”影響著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因此,作為輸送財經人才主力軍的財經院校,加強和改進院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構建誠信校園文化體系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財經職業院校誠信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
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正在潛移默化地、無孔不入地侵蝕著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經濟領域的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廣告等現象,也對青年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大多數職業院校在校生目前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逃課曠課、作業抄襲、考試作弊、論文剽竊、騙取國家助學金等等行為,都在為我們敲響誠信的警鐘。
校園“誠信危機”的出現,與校園誠信教育的滯后與脫離實際有關。在教育內容上過于理論化和原則化,以“集體主義”、“奉獻”、“自我犧牲”當作道德教育的核心,脫離現實生活,內容空洞,缺乏說服力;在教育方法上“說教”和“形式主義”現象嚴重,重灌輸、輕實踐,各種主題班會、誠信征文活動,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只有少數人參加,流于形式;在教育的實效性上,對問題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學生認為“不說謊”、“不作弊”就是誠信,不能將誠信上升到社會責任感、個人義務的高度。
另一方面,迫于就業的壓力,學校和學生個人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不少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都較強,但誠信、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承受挫折的意志力等基本素質十分脆弱。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校能學習很多關于會計方面的知識,但在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不健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大量資金,可能由于職業道德的缺失,做假賬、徇私舞弊,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作為財經職業院校,在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上要多下功夫,這也依賴于校園誠信文化體系的構建。
三、財經職業院校誠信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必須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相適應的校園誠信文化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使大學生從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多重維度來提高誠信意識、誠信素質與誠信能力。結合財經類專業的特殊性及以上分析,我認為財經職業院校構建誠信校園文化體系可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組織多樣誠信活動,營造校園誠信氛圍
誠信教育僅靠道德勸告是不夠的,現在校園中比較多的是主題班會、素質教育形式,但也不難看到,這些主題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學生被動接受誠信宣傳,不能從內心感悟。要在校園營造誠信氛圍,不能只把誠信當做口號,而應使“誠信”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我們的誠信教育應更接地氣,比如考試前組織“誠信考試”責任書,拒絕作弊,增強學生誠信觀念;設置無人監考的考場,鍛煉學生的誠信能力;組織誠信主題辯論,討論“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的選擇”、“摔倒的老人扶不扶”等社會熱點問題,深化對誠信的認識;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對誠信教育進行宣傳報道,設置誠信紅黑榜,獎勵誠信學生;帶領學生參觀信譽良好的企業,培養學生對誠實守信的認知感等。高校應通過形式豐富的誠信宣傳教育,形成嚴謹、求實的校園誠信文化,建立一個有誠信內涵的校園大環境,為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規范誠信獎懲制度
2015年11月,教育部在擬修訂的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首次將誠信教育列入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學校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記錄。記錄學生學業誠信、學術誠信等誠信情況,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對失信學生可給予警告直至開除學籍等處分。現在許多高校也已建立學生的誠信檔案,將誠信教育納入綜合考評體系,但要注意的是,誠信考核不能只重教育、輕獎懲。比如考試作弊,有的監考老師只是沒收紙條,或者上報教務處通報批評,缺失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久而久之,學生對于考試作弊只擔心會不會被抓,而不擔心抓到會怎么樣。我們要鼓勵學生守信,可將信用較高的學生優先推薦各種評優活動,對于失信的學生,則規定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參加各種榮譽的評定,并在入黨推薦、助學金申請等方面設置諸多限制,情節嚴重的還要接受校紀校規的處理,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校園氛圍。誠信檔案的建立過程就是學生自我確立誠信目標、通過自我教育形成誠信意識的過程,個人誠信檔案應被視為大學生的第二身份證和走向社會的通行證。
(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強化誠信實踐教育
高校目前的誠信教育主要倚重思想品德課程、公共基礎課,忽視專業課在誠信教育方面的作用。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比較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對于思想品德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大都是人在心不在,糊弄過關。我們在建設誠信文化體系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對專業課程的設置做適當調整,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帶入誠信元素,潛移默化學生的價值觀。比如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誠信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課程側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一方面,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經濟倫理的教育,把國內外經典誠信案例融于專業教學,國外安然公司的丑聞、國內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是很好的誠信教學案例,也要有正面案例,通過分析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熱點案例,引導其對誠信的思考,鮮活的實際案例能帶來較強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強誠信實踐教育,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到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對信用要求較高的行業,進行參觀、調研和實踐等活動,專業教師在授課和指導過程中也應隨時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其誠信意識。
(四)提高教師誠信素質,發揮言傳身教作用
每一位教師都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無聲的示范作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專業教師作為高校師資的中堅力量,更應言傳身教,自覺成為誠實守信的信仰者和踐行者。日常教學嚴格要求自己,不敷衍學生;與學生相處守時守信、公平公正;各種評選材料實事求是、不夸大其詞,在學生心目中樹立高尚的品德形象,用人格魅力感召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把誠信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去。
當代財經職業院校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品質和誠信行為關系著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著未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校園誠信文化體系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這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通過校園誠信文化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國家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財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嵐.試論財經類人才的誠信教育機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21(2)
[2]黃維平,陳黃海,常安.試論加強和改進財經類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傳承(學術理論版),2011(4).
[3]孫偉.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淺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許紹定,曹前貴,王婷婷.論大學誠信教育的七大誤區,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1).
[5]郭秀娟.高校專業教師在誠信教育中的作用——以誠信考試為例.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