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云 譚娟暉 侯蕊
【摘要】本文以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提出一些維護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當然也對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的程度。國家在高等教育事業上加大了投資力度,但在高校教職工心理健康狀況問題上的關注卻仍然較少。2008年張海鷹教授對重慶12所高校做的SCL-90問卷中顯示,高校教師中有心理問題的教師占44.56%,其中男性占36.64%,女性占48.59%,主要表現在焦慮、失眠、多夢、人際關系敏感、工作效率低等方面。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高校教師這個職業缺乏成就感,從經濟情況、薪資待遇上來說,教師屬于低收入群體,從個人成就來說,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師可以擁有自己的專利和科研成果,大部分老師都是在碌碌無為中、課堂上、實驗室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其次,高校教師這個崗位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F在一般需要博士畢業的優秀人員才能到高校任教,經歷了至少20多年的寒窗苦讀,但是他們工作之后每個月得到的薪資報酬卻往往不如一些本科畢業就工作、創業的同學。另外高校的管理制度、晉升制度、職稱評定制度都非常的苛刻,一般老師很難有獲得感、存在感。這些都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高校教師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情緒,一些負性情緒就容易投射到工作中、生活中。最后是人際關系問題。多數高校教師以科研和教學為他們的工作重心,因此人際交往成為他們較為薄弱的環節。高校教師工作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現在一些大型的課題都需要多學科、多團隊合作,這就需要大家加強溝通、加強人際交往。但有的教師比較有個性, 存在著文人相輕、見己不見人等問題,說話不注意方式,不講究溝通的技巧,容易造成人際關系失調,影響其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師一般人到中年,除了要處理復雜的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協調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之外,還要處理好家庭關系。一人扮演多種角色,形成各種角色沖突,比如為人師的角色、為人父母的角色、為人子女的角色,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調節各方面的關系。
一般心理沖突都是通過軀體反應表現出來的,高校教師心理不健康首先表現在生理方面的軀體化的具體表現有:失眠、食欲不振、腰酸背痛、惡心、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強迫、抑郁等癥狀。軀體化水平有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趨勢,高校青年教師軀體化的差異比較明顯。當出現這些癥狀的時候我們就要積極地關注、干預與疏導。
一、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環境
建立公平的評價機制,對教師的工作全方面綜合考核,尊重、認可每一位教師的勞動成果。對評優、評職稱等關系到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公開操作的標準、程序、結果等每一個環節,杜絕暗箱操作,自覺接受全體教職工的監督,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讓教師從內心滋生出優越感。在監督、檢查、考核、評價、獎懲等方面,爭取做到管理規范,為教職工提供一個愉悅、舒適的工作環境。
二、尊重教師在管理中的地位
以全員參與、全員管理的方式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大家的制度大家訂,大家的事情大家管,人人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讓教職工參與到學校的重大決策和目標制定、內部管理的監督評價體系中,在全體教職工中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
三、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和反饋機制,把教師群體也納入高校的三級心理網絡體系。加強高校教師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疏導、調適,健全心理咨詢和預約制度,確保高校教師有溝通感情、排解情緒的多種渠道。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互貫穿、滲透在高校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要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及時幫助教師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引導教師在壓力面前作出理智性反應,在挫折面前成為一個真正的達觀者,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比如可以采取認知調節法、合理宣泄法、運動調節法、音樂調節法、放松調節法等。
【參考文獻】
[1]劉學蘭.高校教師面臨改革的心理壓力與心理調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2]魏爽.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改革與開放,2009(7).
[3]劉文,施培新,孟慶恩.某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0(05):87-89.
[4]廖春華.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教師心理健康及疏導問題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6(2).
[5]任波.對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