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思巧
摘要: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提高。
關鍵詞:個別差異;形式多樣;創新能力
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快樂,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使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做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 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對于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還可以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布置實踐型的作業
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說、讀、寫、做、玩、觀都可能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使學生不覺得是為完成老師留的作業而被動做作業。我曾嘗試過下列語文實踐性作業,學生興趣盎然,樂做喜學。
(一)續寫。
在學完課文以后,為了加強思想教育,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再寫下去。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
(二)觀察體驗。
學課文之前或學完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明確某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可布置學生親自觀察、切身體驗,然后寫成觀察日記。如學完《春天》一課后,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給學生布置觀察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生興趣特別濃,通過觀察學生不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觀察日記中有些同學把春天的景色描寫得特別美,還寫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愛的動植物,從中抒發了自己對大自然的那種無限熱愛的感情。
(三)畫圖想象。
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過畫圖想象學生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習。例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四)辦小報。
辦小報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很好的辦法,也是學生才藝展示的一個大舞臺。如學習了《黃山奇石》一文后,我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黃山各種風景名勝的圖片、文章、詩歌,舉辦一次“黃山知識知多少”的小報展覽,既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三、聯系學生生活,體現作業的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通過走訪、查閱有關資料,對所熟悉的周圍環境、人物等進行調查活動,了解生活的變遷、環境的變化,時代前進的步伐、社會的進步,學習身邊的榜樣,這對豐富學生的閱歷、學會與人相處很有幫助。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另外,在作業評價上,也應當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單單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結果,還要與作業方式改革相呼應,對于學生的小發明、小創作這類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立足于鼓勵、激發、引導,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