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新

十七年,6205個日夜,生命的五分之一。
從孩提到弱冠,算是第一個十七年;從弱冠邁過而立,進入人生的第二個十七年;跨越不惑進入知天命之年,則為第三個十七年;跨過耳順之年即進入第四個十七年;而越過古稀,到達耄耋,也算是人生暮年,乃第五個十七年。若能超越第五個十七年的人,實屬高壽了。
我已進入生命中的第四個十七年。回顧自己走過的每一個十七年,有歡樂,也有痛苦,有高峰,也有低谷。回想起來感悟頗深。
第一個十七年,也是我的童年和少年,童年無憂,少年充滿幻想。遺憾的是正在長身體需要營養時,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吃不飽,穿不暖;正是讀書上學的大好年華,又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不讀書,搞批斗……
第一個十七年感悟:生不逢時。
三年多廣闊天地的錘煉,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從農村來到了工廠。這也是我第二個十七年人生旅程新的開始。工人的工作雖然辛苦,收入雖然微薄,但比起農村來,畢竟能夠自食其力,不用父母供養。接著是結婚成家,養育女兒。埋頭工作,養家糊口,是我這個時期生活的全部。在計劃經濟的一統天下,這個年代尋常百姓的生活仍然是貧窮的。
我的第二個十七年中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1977年國家恢復了停止十年的高考制度。一直懷揣大學夢的我,心中激起了巨大漣漪。但對于初中還沒有畢業的我來說,上大學,如同上天。但心有不甘的我還是拼命補習,夢想跨入大學的校門。當年的高考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積極準備參加來年的高考。第二年報名單位開介紹信時領導講,要上學就得辭掉工作。沒了工作當然工資也沒了,對于剛剛成家的我來說,這無異于一塊巨石壓在心上。孩子即將出生,僅靠妻子的那點兒微薄工資很難養活一家人。因此,只能面對現實,舍棄報考,我的大學夢也就破滅了。
第二個十七年感悟:命運坎坷。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我生命的第三個十七年開始了。這時,孩子逐漸長大,生活也逐步穩定。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春天來了。成人教育成了當年我們這一代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我抓住青春的尾巴,趁著改革的春風,夜以繼日,如饑似渴地拼搏在知識的海洋里,努力把文化大革命耽誤的學習時間奪回來。上電大,讀大專,念本科,用知識武裝荒廢了的頭腦。經過不懈的拼搏與努力,終于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建筑方面的專業知識。通過在職學習,先后獲得了中專、大專、本科的畢業證書,并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經過考核,我榮幸地登上了大學的講臺,由一名工人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知識,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有位偉人說過,人的歷史是自己書寫的,腳下的路是自己走的。這些至理名言,給我們以啟迪:唯有勤奮,唯有刻苦,不斷攀登,不斷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花大力氣下苦功,才能達到目的。
第三個十七年感悟:知識改變命運。
不知不覺中已進入到了自己生命的第四個十七年。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社會兼職工作。既為社會做了貢獻,充實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也為小家庭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女兒研究生也畢業了,工作也有了著落。這一階段,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已到耳順之年的我,深切感悟到:人在進入六十歲以后,保持一顆平常寧靜的心最重要。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微笑向前,淡定從容,善待自己,友待他人,精神燦爛,優雅老去。
回望每一個十七年走過的歷程,真情感悟:少年屬于天真,青年屬于浪漫,中年屬于現實,老年才屬于自己。六十歲以后,也才真正感悟到,人這一輩子,最珍貴的是什么?不是財富,不是地位,而是平安。生活平安,事業平安,身體平安,家庭平安,一切平安。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穩穩才是福。這應是我們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