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通本質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更公平、更高效的可持續交通體系,其發展理念自20世紀90年代克里斯·布拉德肖(Chris Bradshaw)提出以來,風靡至今。放眼國際,優先發展綠色交通已經成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諸多世界級城市的共同選擇;放眼中國,從國家到地方,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已然成為各方面共識,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先后提出各自的綠色交通發展戰略與措施。
天津市素有發展綠色交通的優良傳統和良好基礎。天津市第一條有軌電車線于1906年開通運營,是中國第一條有軌電車線,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建設和開通公共交通系統的城市,2006年中國第一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也在濱海新區開通運營。天津市第一條地鐵線路于1984年運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并于2005年建成運營中國第一條現代化的輕軌線路;天津市還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擁有中國第一個自行車民族品牌“飛鴿”。同時,天津市中心城區適宜步行和自行車的出行距離、優良的自行車出行傳統、綠色的交通結構,奠定了綠色交通發展的良好基礎。
為延續天津市綠色交通發展優勢,應對機動化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促進世界一流的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天津市開展了大量綠色交通發展的研究與實踐,尤其在世界銀行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住建委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天津市中心城區綠色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并在和平區、南開區、河北區等城市核心區大力推進綠色交通示范區的建設。在以上研究實踐基礎上,“天津市綠色交通”專題分享了6篇對綠色交通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方面,從城市總體層面與片區中微觀層面研究綠色交通體系的構建。《建設卓越的國際綠色交通之都——天津市中心城區綠色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從總體層面介紹了天津市綠色交通發展愿景,并圍繞緊湊之城、自行車之城、宜居之城三大核心目標制定綠色交通發展指標體系與發展策略。《天津濱海新區海港城綠色交通規劃探索》總結了近10年中新天津生態城、于家堡CBD綠色交通規劃的主要理念與實踐經驗,從片區層面探索海港城綠色交通發展模式。城市總體層面重在頂層設計,片區中微觀層面重在精細化設計,兩者互為補充,共同完善綠色交通規劃研究體系。
另一方面,突出大數據在綠色交通研究中的探索與實踐,為綠色交通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視角。《天津市職住空間分布與軌道交通網絡耦合關系——基于手機信令數據分析》基于手機大數據從通勤圈、CBD、通勤出行聯系強度三個維度分析城市空間結構,探究軌道交通網絡與城市空間結構的耦合關系,為軌道交通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基于公共交通大數據的乘客上下車站推算方法研究》提出基于公共交通大數據融合的乘客上下車車站推算方法,探索了大數據在公共交通研究中應用的具體算法。《基于多源數據的城市街道步行與騎行環境評估——以天津市為例》通過對互聯網大數據的挖掘,構建街道尺度的步行指數和騎行指數,為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研究提供新方法。《機動性管理的國際創新案例與本土化思考》探索大數據與公眾參與結合的規劃方法,為綠色交通研究提供新視角。
天津市中心城區綠色交通發展戰略研究提出的建設卓越的國際綠色交通之都的發展愿景得到了天津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與認可。如何將愿景轉化為現實,還需要各方面積極推動落實,并加強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綠色交通體系涉及綜合交通各行業,因此整合綠色交通必須有一個職能相對整合的交通部門來統籌協調,不僅實現設施層面的無縫整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以出行為中心的服務整合。傳統的規劃、建設、管理職能相對分散的管理模式難以應對新形勢下綠色交通發展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勢在必行。
二是加強大數據應用。“大數據是新時代石油”,加強跨行業多元大數據綜合分析應用,為綠色交通規劃、建設與管理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視角,實現數據思考、數據決策、數據管理、數據評價。應用交通大數據,驅動綠色交通精準決策。
三是加強精細化設計。近年來交通精細化設計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反映這方面歷史欠賬較多,例如安全存在隱患、尺度不夠宜人、環境品質不高、秩序有待改善、空間分配過于以車為本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切實提高步行環境舒適性、交叉口過街安全性、非機動車道連續性、公共交通網絡快捷性、地鐵最后一公里可達性。精細化設計,永遠在路上。
(特別感謝世界銀行項目經理歐杰、項目副經理王進,以及天津市住建委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在組稿過程中的大力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