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大同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改變了傳統的發展理念、方式及目標,開始進行全面調整和深入創造,主要表現在傳統實踐方式和理論的創新發展方面,滿足新常態的發展要求。分析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可以看出,水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惡化等問題顯著。隨著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提升了城市發展水平,與此同時加劇了水土流失問題。在農村和城市地區,由于過度使用肥料及生活污水垃圾增加,造成嚴重面源污染。在重要水源區域以及河流源頭地區,由于水體污染,降低了流域水質,威脅水生態環境。基于以上情況,需要轉變傳統治理方式,加強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不斷總結、反思,豐富和拓展傳統的治理技術。
多年前我國已經開始嘗試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并且獲得較好的成效。2005年水利部門就針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并且將全國多座水庫作為試點,全面防治面源污染。因此,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作為綜合治理模式應運而生。
晉西北屬于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因此需要加強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對面源污染問題進行全面防治,確保水源清潔,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SL534- 2013《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導則》中,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定義為: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將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型治理模式。導則中明確規定,在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時,需要有效控制溝道侵蝕,將坡面侵蝕控制在輕度以下,確保水體清潔無富營養化。此外,導制還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范疇進行界定,明確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主要出發點和關鍵環節,高度總結和概括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概念。
(1)在確定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目標時需要嚴格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遵循各項建設理念,堅持低碳環保,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堅持國家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需加強防治水土流失,在綜合治理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蓄積徑流,攔截泥沙等治理措施,加強流域內城郊的基礎設施建設。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要確保水質的清潔程度,實現美化環境,綠色低碳以及清潔生產等發展目標。大力推廣清潔產業,實行有機循環農業,降低面源污染。注重培養和發展清潔產業,全面確保食品安全,改善居住環境,加強人口環境承載容量。
(4)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需注重包容性,完美結合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將服務民生和改善生態作為主要出發點,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態勢,明確良好的發展方向。
(5)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期間需要注重法制宣傳,在社會各個階層普及新的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讓基層群眾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接受新規范,提升人們環保意識。
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在社會發展期間,需要全面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綜合防治面源污染以及各類無公害產出,通過控制污染匯聚區、污染過程改善水環境,加強穩定小流域水系,確保水質安全和生態安全,使流域能夠實現長久穩定發展。
(1)總體建設目標:全面控制污染物遷移、產生及匯聚,提升水質標準,涵養水源,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從根本上促進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2)水土流失治理目標:按照相關要求治理水土流失,一方面,通過人工干預方式提升減沙效益,維護林草面積,另一方面,需要將涵養水源的作用提升到84%左右,全面控制人為水土流失,確保水土保持工程能夠發揮效益。
(3)面源污染防治目標:按照我國環保部門的相關規定,需要降低化學肥料的使用量,將其控制在430kg/hm2左右,減少農藥使用量,全面按照相關標準規定執行;另外,集中堆放固體廢棄物,并定期進行處置和清理;提升小流域出口水質,確保其能夠達到Ⅱ類標準以上。
(4)農村經濟發展目標: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調整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循環養殖業,培養綠色產業,提升流域內經濟發展速度。
(1)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要與新農村建設有效結合。在農村地區,需要將人口基數、農藥化肥使用量以及生活垃圾和廢水等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全面實施污染治理措施,從消解、滯納及攔截等方面進行治理,不斷美化居住環境,清潔流域內水體。
(2)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路面、林地、山區和村落等污染問題。在此期間,需要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體系,豐富和創新治理措施。
(3)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要與教育宣傳工作有效結合。注重建立管理,加強教育宣傳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之上實行激勵和獎懲制度,爭取從源頭上減少污染。
(4)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按照晉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綠色產業,育化和培養特色產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現代農業。
(5)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要與動態監測系統有效結合。建立運營管理機制和監測系統,全面發揮生態清潔小流域的作用。
(6)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要與生態旅游有效結合。建設園林化、自然化的生態環境,結合生態旅游、環境美化及防治面源污染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強污染防治力度,在流域內鼓勵農家樂等產業,提高流域內經濟水平。
(7)堅持包容性原則,全面建設新農村,優化整合項目,引導示范,全面推進清潔型小流域建設。
按照水利部門出臺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標準,在規劃和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時,需要細化功能區域,明確重點防治區域,在生態修復區域,需要按照小流域的基本特點具體實施,例如小流域周邊植被種植情況、村落分布情況等。可以通過全面封禁自然修復措施,避免出現較多人為開墾及植被砍伐等情況,憑借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恢復原生植被。在生態治理區域中,綜合治理小流域生態環境,整治居住環境,根據區域內實際發展特點制定各項水土保持方案,這樣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低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情況。
在農業生產期間,推廣使用有機肥。對病蟲害防治時,利用生物方式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措施,努力建設綠色生態農業基地。
在水庫及河道兩側培育樹木,建立植物緩沖帶,徹底處理和清潔河道出現的淤泥和垃圾,全面保護林帶、濕地及灘涂等。針對土壤侵蝕問題加強治理力度,全面改善溝道兩岸水資源情況,確保河道生態平衡。
按照綜合治理方針,針對流失地類的不同,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例如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及工程措施等。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全面控制地表水土流失,提升土壤含水量,促進林草生長,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
該項措施主要是指在未來發展期間可能會出現的面源污染情況,并預先停止面源污染過程,或者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發展數量及規模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程度,主要表現在處理生活垃圾、污水及防治農藥污染等方面。
(1)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技術。可以通過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結合的方式減少生活污水,最大限度實現管道輸送及分戶收集。在完成初步收集之后,需要實施沉淀、厭氧及過濾等措施進行處理,如果污水水質得到顯著改善,可以將水再次輸送到流域內的凈化系統中,進行循環清潔、凈化。
(2)農藥化肥處理技術。首先,需要從預防角度全面預防農藥和化肥污染,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土地結構及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清潔產業,在較大程度上減低面源污染。其次,需要合理施加農藥和化肥,在實際施加期間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從根本上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最后,針對污染區域,需要通過生物化河堤、育河封河和生物過濾帶等措施降低污染程度。相對傳統的污染治理措施,生物處理技術能夠有效消除和分解污染物。
(1)居住環境治理措施:在發展期間,不僅需要規劃城鎮發展,建立綠色生態家園,還要全面應用清潔能源,例如沼氣和太陽能等。相關部門需要指導農村地區改造旱廁和灶頭,加強處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建立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全面改善居住環境。
(2)河道綜合治理措施:針對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加強河道監管力度,禁止采沙,避免人為破壞,維護河道穩定性,針對垃圾和泥沙淤積的河段需要進行清淤處理,針對較大土壤侵蝕的河岸需要加強維護措施。其次,需要將植物緩沖帶設置在河岸植被稀少地區。選擇種植植物時,需要注重污染物質吸收能力,例如容易生長成活的本土植物。最后,增加植被。需要在水陸交界處種植植物,這樣既利于水土保持,又能夠提升水體凈化能力。
在小流域內設置若干個監測站點,如觀測場、徑流區域等,全程監測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實際情況和效果。全面加強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提升綜合治理技術,提供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
建立相關制度,加強教育宣傳力度,加強全民環保意識。針對小流域區域內的各個村落,需要加強保護水源意識,制定封山育林的相關措施,建立激勵懲戒制度。
綜上所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在傳統治理模式上發展豐富起來的,建設治理體系能夠對生態維護修復起到積極作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需要全面展現各項水土保持和生態涵養價值,從根本上實現綠色節能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