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雅 洪香寧 姚雨兒 河南大學
在大力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孝”文化與“賢”文化也逐步融合擴展。十九大后,鄉村振興已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戰略任務之一。在鄉村振興中,鄉風文明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孝賢文化在鄉村的傳播與發展對推動鄉風文明,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紀,如何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傳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因此,傳播學的視角下的孝賢文化發展影響力問題,值得我們加以探討,本文將主要從傳播問題消極方面進行探究。
西姜寨開展孝賢文化,產生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首先對居民生活產生極大影響,對村民每個個體、家庭的文化建設,對干群關系的改善起到極大的助力作用。其次,對西姜寨鄉品牌化建設的影響極其深遠。西姜寨鄉積極主動地抓穩“孝賢文化”這一品牌化建設,通過大力開展主題宣講、打造“孝賢娘子軍”等活動,培養干部村民的商標意識,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在西姜寨全鄉乃至開封縣推介并宣傳此品牌,突出強調它的地理優勢與人文特點,擴大了主打“孝賢文化”的西姜寨鄉的知名度。第三,促進孝賢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建設的影響。對當下我們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最后,弘揚孝賢文化對其傳播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孝賢文化的時代性、實用性、貼近性,決定了其在鄉村的傳播價值和效果,對于創新創造性地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指導意義。
第一,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經過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以及對于孝的神的神化與泛化,成為一種封建主義“負面”意識形態,集中表現在愚民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第二,“五四運動”以來,在反帝反封建過程中,對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內核進行科學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討不夠全面,出現良莠不分、矯枉過正的問題。第三,長期以來,孝思想對意識形態的長期影響,人們對于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內核理解過度,對于不孝的界定過于敏感。
對于用力宣傳弘揚孝道文化的歷史遺留問題進行分析,這也成為人們思想里對于孝固化的最直接因素,也成為對于孝賢文化信息傳播中最大的思想障礙。
"知溝理論"是關于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理論。在農村中,主要分為干部與村民兩個階層群體。孝賢活動的開展,農民在參與度上有一定的消極性存在,主要問題我們從傳播者與受眾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從傳播者政府部門來說,孝賢活動的多樣式開展針對性不夠強,忽視了受眾村民群體的層次與豐富性。西姜寨黨委書記李恒志在講話中說道“要認識到餃子宴中吃餃子不是吃餃子。”但對于此話部分村民無法意識到背后層面的意義。目前活動開展處于持續中的狀態,創新力度不夠強,無法切實了解村民需要什么,導致被部分村民理解“面子功夫”。
從受眾村民來說,以西姜寨為例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年齡層代溝問題存在。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對于孝賢文化的認知、接受程度不同,簡單把孝賢理解為孝,對于政府信息的傳達不能全面的接受,對于新事物的出現持有不重視的部分態度,對于事態長遠發展意義考慮不周全。
在老齡化現象密集的村莊中,外出上學、打工的青壯年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有關家鄉的孝賢活動的信息,和長期居住在村中的村民存在信息脫軌的情況,對于孝賢活動的開展無法貢獻出更為鮮明性、現代化、創新性的想法與建議。而此年齡層應是承擔著弘揚孝賢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信息傳播的不全面性影響了傳播效果,導致受眾的類型單一化,同時信息傳播手段的方式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群體進行分類,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發揮青壯年的傳播優勢與力量。
西姜寨通過對于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的運營,正面積極的塑造出西姜寨的形象,在建設中的遺留問題處于隱蔽狀態。網絡媒體運用“把關人”的傳播權力與優勢,把想要凸顯的一面進行傳播,社會上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經由公眾號后臺人員進行篩選和二次加工過的,從而營造出一種“擬態環境”。進而,孝賢文化于西姜寨還處于不穩定的初級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通過對西姜寨孝賢文化傳播影響的分析,我們將針對西姜寨孝賢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一是針對歷史遺留問題,保護開發并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二是針對“知溝”現象,堅守原則,強化教育引導,把握孝賢文化建設方向。三是針對宣傳力度問題,實事求是,將傳播與實干有效融合。四是針對道德與法治間的關系,通過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優良道德促進新農村法治建設。五是針對新時代的孝賢文化,融合時代精神,促進孝賢文化可持續發展。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綜合的、全方位的、系統性的工程,特別是其中孝賢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需要匯聚政府、社會組織、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孝賢文化在新舊交織、城鄉融合中順應時代潮流,煥發新的生命力,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