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杰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018年11月30日,樂清市公安局接陳某報警求助稱其子黃某于放學途中失聯。其后,溫州、樂清公安機關立即開展查找工作。12月4日,浙報集團“浙里”刊發黃政豪“走失”消息后,受到廣大網友關注。11月30日至12月6日,全網相關“樂清男孩‘失聯’案”的信息量共34.2 萬條,微博平臺信息量32 萬條,占比93.7%,成為該事件的主要傳播平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6日,“樂清失聯男孩”等相關微博話題閱讀總量超4 億次。但12月5日凌晨,警方證實,男孩并未走失,該“失聯”事件是男的母親因家庭關系故意制造的虛假警情。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如之前的羅一笑事件、廣西女子騙捐事件。此類事件都通過公益傳播的方式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最終卻極大地浪費了社會公共資源。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公益傳播面臨的法律和道德上的困境。
較之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環境具有復雜性。再加之一部分心術不正的人會利用網絡公益平臺從事違法活動,如進行公益詐騙。使得這些“偽公益”網絡傳播的速度極快,而又由于“把關人”的缺失,出現了影響公益事業的現象,不論是這次的樂清男童走失案,還是之前的羅一笑事件,都是求助人營造一個悲慘的境遇騙取人們的關注,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獲得大量轉發,騙取人們的捐款和同情心。不僅極大地浪費了社會公共資源,也對于整個公益體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當公益理念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傳播時,由于環境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公共的真實身份得不到保證,個人可以相對自由地發言。由于匿名形式的存在,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公益活動的傳播時,參與者往往難以做到理性。反而改變了其參加公益活動的初衷,漠視相關社會規范要求,降低了自己的底線。也使得難以完全發揮其公益價值。在此事件中,不論是網友前期“病毒式”的微信微博轉發,還是后期得知真相后對于陳某一家的人肉,都很難說他們是理性的。另外,由于參與者的身份信息存在虛擬性,公共利益的真正輿論導向也無法保證,因此公共利益傳播的效果也會出現偏差,甚至會會與預期的效果南轅北轍。在此事件發酵的過程中,新媒體上也出現了一些例如“拐賣兒童一律死刑”等過激言論。
眾所周知,社會信任是傳播公益最重要的標準。如果人們之間失去相互的信任,公益事業的支柱則會崩塌。而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公益傳播已成為公益事業的重要動力。但一方面,由于上文提到的這些原因,如網絡審查體系松懈,對虛假公益新聞的處罰力度不足,網絡公益傳播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人員管理不善等問題,越來越多的負面現象讓受眾產生信任危機。降低了人們對網絡公益新聞事件的信任。不利于公益事業長遠發展。如此次的“樂清男童走失事件”嚴重影響了公益傳播的公信力,對于社會公益傳播效果反而起到了負面影響。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等特點,很容易導致人肉搜索等網絡欺凌現象,不僅會對新媒體公益傳播產生負面影響。過多的負面信息也會轉移人們的關注點,侵占真正有價值的公益信息的關注度。如在此次事件中,公眾得知真相后,微博上開始人肉搜索走失男童一家,甚至將怨氣波及到男童。極大地干擾了男童正常的學習生活,最終迫使男童一家搬家。人們不斷挖掘陳某的欺騙行為和家庭隱私,導致公益信息出現嚴重不對稱,未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
網絡并非“無法之地”,但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因此人們合法權益的保護,相關完善的法律法規必不可少,規范新媒體公益傳播監督管理流程。如完善相關推行網絡實名制,提高信息真實性。與此同時,積極地對輿論進行引導,用制度促進新媒體平臺上慈善機構的合理發展,增強公眾對新媒體公益平臺的信任。
新聞傳播上有一個“議程失焦”的概念,即人們探求新聞或者事實真相的同時,傳播議程被更改。這個概念在新媒體公益傳播中同樣適用。如新媒體公益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侵犯隱私、人肉搜索、話語暴力等現象,對于此,首要的自然是上文提到的監督機制的建立,但與此同時,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依然必不可少。
媒介素養是指媒介使用者運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對媒介信息的選擇、過濾、分析、辨別、判斷能力。加強對公益傳播的參與者的媒體運作和信息傳播規律教育,這一教育需要媒體和相關監管部門來完成,從而提升其傳播素養,掌握相關公益法律。使之在互聯網平臺上面對魚龍混雜的公益信息之時,能夠理性的辨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