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成鑫 通化師范學院 張明浩 吉林警察學院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工具,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它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文字展開聯想和想象,抒發情感以及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而電視文學則是一門交叉學科,結合了電視與文學兩門學科的藝術特征,它可以指電視屏幕上的一切文學形式,比如說電視散文、電視詩、電視小說等樣式,主要是通過電視屏幕特殊的技術手段,把文學創作的規律,形象生動的呈現給觀眾,給人以審美情趣的影視作品。
電視文學使得枯燥無味的文字更加的生動形象且具體化,讓靜態的文字結合具體的視聽語言達到了一種獨立的影視作品的文學樣式。
電視文學既然是電視與文學兩門學科的交叉學科,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學特點,也不同于單純的電視節目樣式,電視與文學兩者之間相互彌補、相輔相成的。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非常的抽象,需要通過讀者自己去理解與感悟從而進行轉化。而電視則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無論是前期策劃、中期拍攝還是后期制作,電視為觀眾提供了具體的聽覺與視覺形象,即通過視聽語言呈現。電視與文學的結合呈現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文學中的文字結合了電視中的視覺與聽覺達到了文字、畫面、聲音的三位一體。在電視文學中,文字、畫面和聲音這三大元素是互相補充、相互結合的,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電視文學包括了電視屏幕上的一切文學形式,其中電視詩歌散文就是最為典型的一種電視文學節目樣式。所謂電視詩歌散文就是將文學中的詩歌散文進行二度創作,并結合電視屏幕特殊的技術手段,呈現出來的一種給人以審美情趣的電視文學作品。說到電視詩歌散文,就不得不提到央視在1999年推出的《電視詩歌散文》欄目,雖然在2010年已經停播,但是該欄目對于電視文學節目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欄目緊緊圍繞普通人的人生展開,力求為世間平凡生活增添一份淡然的情懷和純潔的心緒,為眾生的生活帶來一抹亮色。電視文學強調的是文字、畫面和聲音的三位一體,電視詩歌散文也應該注重音、詩、畫的藝術創作特征。
電視詩歌散文之音指的就是聲音這一元素,聲音包括了人聲、音樂和音響,而人聲又包括了解說詞和同期聲。電視詩歌散文中的解說詞可以理解為詩歌散文的解讀與朗誦,而同期聲可以提供一種在場感與現場感。比如央視的《電視詩歌散文》中《畢業了》這一期節目,畢業季,人們好像變得特別重感情,作為大多數人校園生活的終點,大學畢業總能給畢業生帶來太多的情緒。《畢業了》這一期節目運用了大量的獨白和背景音樂,整個節目分為了四個篇章,第一章流金歲月、第二章夢開始的地方、第三章朋友別哭以及第四章別了,我的大學。節目一開場便運用了美國導演邁克·尼科爾斯的電影作品《畢業生》的插曲《Scarborough Fair》并通過充滿深情的排比句瞬間將觀眾帶入了情境當中。節目當中分別通過不同的口吻來講述,回憶四年的大學生活,配合了相應的背景音樂,如《梔子花開》《我的未來不是夢》《愛的代價》《那些花兒》《祝你一路順風》等曲目,把畢業季的氛圍發揮的淋漓盡致。可以說電視詩歌散文中聲音的運用,使得處在平面上靜止的文字變得更加的立體生動。
電視詩歌散文之詩可以理解為意境,如何理解電視詩歌散文中的意境呢。文學中的詩歌散文都強調形散而神不散,而所謂的“神”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靈魂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就是所謂的文學作品意蘊化。而探究電視詩歌散文中的意境,就是借助形象來表意。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更加的直觀,更加的形象,使得原本寫意的文學藝術更加形象化了。比如《印象中國》中《西湖印象》系列節目,在節目的開篇運用了一個簡短的水墨動畫和充滿古典韻味的背景音樂,并配有相應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引出了“西湖印象”。像這種風光風情類的電視作品,難就難在如何把握意境美。《西湖印象》系列節目,既考慮到它不僅有的古老的歷史底蘊,又囊括了現代的人文氣息,讓觀眾在輕松愉悅中感受到西湖獨有的風土人情。
電視詩歌散文之畫指的就是畫面這一元素,畫面是電視詩歌散文創作三位一體之一。文學講究文采,那電視文學也要講究文采,文采就體現在了電視屏幕獨特的技術手段,畫面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電視詩歌散文是通過影像來呈現,所以在視覺藝術的表現上有相當大的難度,要把抽象化東西視覺化。尤其是對于一些抒情性的作品,更需要注重畫面的運用,不但要能夠很好地表達出原文的主要精髓,更需要給人以畫面美的享受。比如《最憶是江南》這一期,通過回憶講述,畫面組合的自然,張弛有度虛實相間,就會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