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麟 長春財經學院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所以,在信息化的時代中,大數據被稱為“石油”。
我國目前處在改革的深水期,相關個人信息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法律法規呈現出滯后性。因此,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也有利于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在剛步入大數據時代的時候,我國很多法學家對其立法起草了完整的立法建議。周漢華教授帶領其團隊在2006年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直至2017年,我國頒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該草案從一般規定、個人信息權、國家機關信息處理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利用、非國家機關信息處理主體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利用、法律責任以及附則六個方便進行闡述。但是至今為止,我國并沒有在此基礎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立法。
由于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缺乏統一的立法,缺少專門的法律法規,法律也未明確規定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部門,這就使得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處于多部門共同監管的混亂狀態。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征信管理條例》以及《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相關規定,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委會、工信部等是對個人信息安全擁有一定監管權力的行政機關,分別對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準、征信管理以及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等履行相關的監管職責。多頭監管模式,必然會導致個人信息保護的某些方面被重復監管,而某些方面則被遺漏。
個人信息的泄露是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產物,中國缺乏與國際大國之間的個人信息保護權的交流。我國沒有完整的、統一的相關立法體系,從而我們可以借助其他國際大國的相關立法,從中學習與研究,并結合中國本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目前,在國際上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應該加深加強破獲跨國類個人信息泄露案件的合作。
設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從公民本人對個人信息的決定權、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信息的更正權、個人信息的自主選擇權和對自己個人信息所享有的完全支配權并且是具有排他性的支配權。個人信息保護法具有私法的性質,它兼具有民法和行政法。但是從現實生活中看,民法不能包含所有的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同樣的行政法也不能完全包含其內容。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該是特別針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
我國可以借鑒歐盟成員國在相關方面的做法:在規定個人信息處理相關的權利義務時,須咨詢監督機構的意見。監督機構具有調查權、干預權和提醒權,并且有權審查本國個人及機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申請。監督機構的設立對歐盟各成員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公民的個人信息在流通中的安全性提高。政府部門也會獲得公民個人信息,但是我們對于政府部門如何運用這些信息不得而知,所以政府部門應該提高對公民個人信息處理的透明度,同時也要接受監督部門的監督。國家對于自發性組織的反對信息泄露的民間組織,從法律制度上要予以保護,從而體現出國家對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決心。
國家宣傳部門要大力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不管是播放相關公益廣告還是張貼相關的公益標語,我們都要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夠意識到個人信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從公民角度來看,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個人信息安全意識。當自身合法個人信息被侵犯時,公民能夠有效的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