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智 沈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虛假新聞的表現形式較多,其中最常出現的為無中生有型,一些媒體機構,通過社交平臺發布虛假新聞或在平臺上捏造公民的虛假信息,從而出現網絡暴力。因此,媒體機構要加強管理工作,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提高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減少虛假新聞帶來的危害。
第一,虛假新聞的出現削弱新聞媒體機構的公信力。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傳遞方式逐漸增多,基于網絡通過各種社交網站傳遞大量信息。正是由于信息的數量增多,致使網絡上出現大量的虛假新聞。虛假新聞公布的內容與實際不符,且存在詆毀他人的危害信息。
第二,公民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由于網絡信息傳遞的方便性,造成虛假新聞數量較多,同時也存在一些虛假新聞并不會對社會秩序造成影響,但卻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使公民的權益受損。比如公民公司經濟收益減少、公民個人信譽降低,甚至出現精神問題。盡管媒體機構會及時糾正虛假新聞,并發布真實信息澄清,但對公民造成的社會影響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失。
第一,新聞媒體機構的審核工作不嚴密。由于虛假新聞逐漸遍布網絡,造成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降低,留給社會公眾不良印象。而造成網絡虛假新聞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聞媒體機構在發布新聞信息時,未經過認真審核而造成新聞材料不全與實際不符,形成虛假信息。例如安徽《新安晚報》通過微博多次發布虛假新聞,造成新聞自由與公民隱私失衡。
第二,缺少公民權利維護工作。對普通民眾而言,虛假信息澄清的幾率較小,例如雙十一促銷,商家為促進消費者購物,宣布虛假信息,在消費者付款之后,未履行相關承諾,進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家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法律較少,媒體機構或者電商未能履行自身的責任,散布虛假信息。
為保證新聞媒體機構發布真實信息,需要設立第三方,對新聞媒體將要發布的信息進行監管,并通過設置相關網站將新聞媒體機構的信息進行公開。同時,公民可以通過網站提出對新聞媒體機構的意見。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機構只有在第三方監管下,才能通過正常渠道發布真實有效的信息。為此國家應該重視第三方監管制度的完善,重視監管工作,增加監管內容,才可以通過第三方控制新聞媒體機構,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有效,才能逐步提升新聞媒體機構的公信力。但由于現代社會對于第三方監管還存在一些疑問,國家應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向人民群眾解釋三方監管存在的重要性,由此才能有效減少虛假新聞帶來的危害。同時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能有效降低虛假新聞的發生率,確保媒體機構發布的新聞信息,具有公開透明的性質。
新聞的真實性與社會未來發展有一定聯系,只有保證媒體機構公布的新聞信息真實可靠,才能促進社會進步。由于近年來虛假新聞信息的增多,造成媒體機構的公信力降低。針對這一現象,媒體機構應重視新聞工作者的管理工作,通過培養新聞工作者的個人能力,進一步促使新聞工作者具備專業能力、道德素養。在撰寫新聞時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知識以及社會環境,通過多方面的了解,確定最終公布的新聞信息。比如媒體機構應定期組織培訓,對新聞工作者的能力進行培養,同時還要定期對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進行考核,從而保證撰寫的新聞信息更具有真實性。
由于互聯網時代發展,傳統的新聞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此創新新聞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應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媒體行業內部進行管理,并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對新聞工作者嚴格要求,設置相關的考核制度,定期檢查新聞工作者撰寫的新聞是否屬實,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給予獎勵,發布不實消息的工作者給予批評。因此只有采用新型新聞管理方法,才能進一步彌補傳統新聞媒體帶來的缺陷,減少虛假新聞的出現。
綜上所述,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雖然為現代信息傳遞創造便利,但同時也為現代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尤其是虛假新聞的出現,在網絡傳播的作用下,虛假新聞逐漸增多。為此要想保證社會和諧,需要及時預防虛假新聞的產生,從源頭上組織虛假新聞快速傳播帶來的危害。通過完善相關法律信息,設立第三方監管媒體機構,從新聞媒體方面減少虛假新聞的出現,進而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維持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