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光未然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這雄壯有力的歌聲鼓舞著中華兒女去抗爭、去吶喊、去奮斗。它化作了我們的民族精神,成了我們的傳統。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為祖國去獻身。這就是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所告訴我們的。
冼星海這位大師英年早逝,1945年就離開了我們。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目睹他的風采,更無法聆聽他的教誨。然而有幸的是我見到過光未然先生。得到過這位大師的指點。與之成為忘年交?,F在想起來這是一種榮幸,也是一段機緣。記得有一年在《詩刊》社我見到了這位大詞作家。他長得有些消瘦,慈眉善目,待人非常和氣。他走到我身邊與我握手,問我叫什么,在哪里工作。讓我非常吃驚,這就是唱響中國震驚世界的《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當時我真想和他多聊一會,聽聽他對歌詞創作的意見。因為當時我正是由寫詩轉為寫歌詞的轉型時期,得到名家的指點是非常可貴的。后來我從側面得知光未然同志剛剛被解放出來。他很謹慎不便講些什么。這些我都能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日子,如果哪一句講不好又會再次被關進“牛棚”再受批判。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走進了光未然同志的家里,他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客廳里只有我們兩個人,他見我是個很誠實的人就與我說了有關歌詞寫作方面的事情。談得很多,說得很遠。談的時間較長。為了不影響老人家的休息我只得起身告辭。在我要離開的時候,他隨手拿了一本他寫的文集《風雨文談》送給了我。我請他給簽名。他問我是簽“張光年”還是簽“光未然”呢?我說我是寫詩的,還是簽“光未然”為好。他在書上的扉頁上留下了清秀的字跡。
這里所說的兩個名字都是他本人。1913年他出生于湖北光化縣老河囗鎮。他姓張,叫張光年,筆名光未然。在長期讀他的文章詩詞當中,我發現他寫評論文章時用真名張光年,用來發表詩歌歌詞時用光未然。在理論邏輯思維和詩歌的形象思維中他二者都是高水平。不了解情況的人常常以為中國有個大評論家張光年,中國還有個大詩人光未然。這二者在他身上巧妙地統一起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他的父親是老河口錢莊的職員,他小時候跟錢莊的少東家學會寫古體詩。光未然生活的時代是大革命時代,他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大革命。1937年他在武漢發表了歌頌抗日志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這首詞經閆述詩譜曲后廣為流傳,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起到的積極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這首歌曲還對他與冼星海后來的合作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光未然1937年入黨。第二年組織派他到上海組織戰地文藝工作團。有一次他去找一個進步組織“工宣團”,與他們聯合排練節目。當他走進去時,里面正在唱著他寫的《五月的鮮花》。有位先生正在那里認真地指揮排練。光未然看著很受感動。一曲唱罷,工作團的一個同志把這位指揮和光未然拉到了一起,告訴他:這就是你指揮排練這首歌的詞作者光未然同志。又跟光未然說,這位指揮排練你作品的是冼星海同志。此時此刻這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多少年之后應該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這兩個人的握手改寫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史。他們支擎起中國音樂的一片藍天。一個偉大的音樂工程正從這時開啟的。這兩個人彼此敬佩對方的才能多次進行溝通與合作。當時他們共同創作了《高爾基紀念歌》《贊美新中國》《拓荒歌》等等。
1938年光未然帶領演劇三隊到戰區演出,便和冼星海分開了。他活動在山西陜北一帶,有機會領略到黃河的氣勢。有一次他從山頂看到壺口瀑布,一瀉千里聲勢浩大,就在心里產生了“我站在高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的詩句?!饵S河大合唱》的歌詞便從這里開始構思了。在此之后的日子里“黃河”在他的心中一直奔流。寫黃河、唱黃河的打算在光未然的心中涌動著。也就在這個時候出了點問題。光未然在一次騎馬的過程中從馬上摔了下來,造成了骨折。當時報告了上級領導陳云李富春同志,得到答復是當地條件差,要送到延安附近的和平醫院進行治療。得知光未然住院的消息,已經在延安魯藝音樂系任教的冼星海便到和平醫院來看望他。原來冼星海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周密安排下已經先于他到達了延安。兩人在醫院里相遇,暢談離別,暢談友情,又談到創作方面的事情。這時兩個人都特別激動。
冼星海走后,光未然在醫院忍著病痛開始了寫作。他一路上宣傳抗日了解到日本鬼子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也目睹了人民抗戰熱情和生動感人的英雄故事。再把它與奔騰咆哮的黃河連在一起,寫出了《黃河大合唱》。歌詞共分八段,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 黃河。驚心動魄的400多行歌詞他只用了五天時間就寫完了。大氣磅礴,壯懷激烈,整個組曲,渾然天成。還把各種演唱形式包括在其中。歌詞創作已經為《黃河大合唱》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年的大年三十光未然帶著他的演劇三隊到延安城里為中央領導和機關干部演出節目。他又一次與冼星海見面了。這次他是帶著歌詞來的。倆人一見面分外高興。冼星海迫不及待地要看歌詞。光未然清了清嗓子把歌詞朗誦給他聽,400多行的作品詩人從頭到尾朗誦了一遍。朗誦一結束人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冼星海走過來一把把稿子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寫好!” 此后的日子冼星海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他萬分激動,幾乎拒絕了一切干擾,僅僅用了六天時間便完成了這部大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1939年的4月13日在延安最大的禮堂陜北公學禮堂首次演出《黃河大合唱》。由冼星海親自指揮,光未然擔任朗誦。演出空前熱烈。上千個的座位擠滿了人。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毛主席看了非常高興,周恩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從此之后《黃河大合唱》不脛而走,它成了廣大人民的呼聲,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是時代的最強音。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范圍廣為傳播。它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顆熣燦的明珠。
1987年6月4日我參加完中華詩詞協會成立大會之后再次拜訪了光未然同志,當我走進他的家門時,他很吃驚:火華,你怎么這個時候來看我?你不怕影響你個人前途嗎? 你是解放軍啊,我現在已經不是作協的領導了。我說:我不是來看領導的,我是來看《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任何時候,它都是不朽的。你創造了不朽的作品,同時也造就了不朽的作家。政治上可以變來變去,而藝術是永恒的。它屬于全人類。我相信我的話是可以穿透歷史墻壁的。 老人熱情地招呼我坐下,簡單地談了一些情況之后又轉入了輕松話題。又說起了《黃河大合唱》的事情。有個電影拍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電影的名字叫《怒吼吧,黃河》我問他影片里有個扮演光未然的年輕人,像不像你本人?他說:“還像。我們那時還是青年,很容易激動起來。” 說著我們便哈哈地笑起來。那天我們談話的內容很多,談話時間比較長。告別之前我想讓他給我寫一幅字留作紀念。他問寫什么,我說寫“怒吼吧,黃河”。他很高興提筆就寫,在正文后面寫上“火華同志留念” 。并且工工整整地蓋上鮮紅的印章。末尾寫明“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 也正是因為保留這幅字我才記住了訪問的具體時間。這幅字成了我永久的紀念。
2002年89歲高齡的詩人光未然病逝,遵照他的遺愿后人將詩人的骨灰從黃河的上游灑入黃河,詩人與黃河同在,永遠奔騰不息,放聲高歌。先生您沒有死,您與黃河一樣永遠奔流在我們心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詞作者公木
1997年10月11日我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封上寫著寄信人是“吉林大學文學院公木” 。這讓我感到信的重要。當時文化廳機關黨委的秘書侯俊正在我辦公室里談事情。我說這就是解放軍進行曲的作者寄來的信。侯俊也感到好奇。隨著信件的打開,看到一封簡短的復信和一張用毛筆寫的歌詞《八路軍進行曲》全文,結尾處寫著“公木一九三九年延安” 。另外加蓋一個紅紅的公木的私人印章??吹竭@里侯俊秘書感到非常吃驚,他說:“這件東西太珍貴了。我們經常在一起工作有說有笑,感到你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當看到你的這些信件時,感到你是在和歷史對話?!?/p>
公木先生是我特別崇敬的人。他是著名的詞作家、詩人、文藝理論家。我從小就喜歡讀他的詩。至于他寫的歌詞《解放軍進行曲》《英雄贊歌》那更是千萬人傳唱,久唱不衰。在我寫詩和寫歌詞時在心里是以他為榜樣的。因此就對他格外關注。前些天我給老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親筆寫的作品。沒想到87歲高齡的老人如此認真地給我回信,滿足我的愿望。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謝他老人家才好。
隨著對先生感情的加重,我對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公木是1910年出生,比我父親還要大幾歲。是河北束鹿人。在滹沱河邊長大。原名叫張松如,把“松”拆開便成了公木。這是他筆名的來由。他早年曾在北平大學師范學院學習,后來到了延安。與詩人蕭三等人成為好友。有一天,公木的窯洞里來了一個朝鮮族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鄭律成。是一位音樂工作者。此人后來成了鼎鼎大名的音樂家。一個給兩個國家寫軍歌的人是很少見的,而他就是。他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公木、鄭律成這兩個人一見面就特別投緣。一個作曲、一個寫詞,正是一對好搭檔。一個唱響全軍唱響全國的歌曲,就是從這個窯洞里飛出來的。當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非常有名,在軍隊里唱得很響。鄭律成就和公木商量也寫個大合唱。唱什么呢?二人商量就寫《八路軍大合唱》。根據鄭律成的提議公木寫了八首歌詞:《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八路軍與新四軍》《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子夜崗兵頌》。在艱苦條件下窯洞里沒有鋼琴,連手風琴也沒有。鄭律成就搖頭晃腦、打著手勢用嘴哼哼調子。經過幾番周折,最后終于把曲子譜完了。延安“魯藝”把這個大合唱油印成冊發下去,各機關部隊、學校開始演唱。掀起了大合唱的高潮。原總政治部主編的報刊上還發表了大合唱的前兩首。這就在部隊里廣泛地傳唱開來。當時八首歌當中最受大家歡迎的是《八路軍進行曲》。后來八路軍改名為解放軍。公木在歌詞上稍加改動便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這首歌從此便在全軍傳唱開來。每當部隊有什么重要集會,都要全體起立。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它在軍隊的位置僅次于國歌。1988年鄧小平主持的中央軍委會議決定將這首歌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是公木對我軍建設的重大貢獻。
公木先生另外一首成名作品是《英雄贊歌》,這是為電影《英雄兒女》寫的主題歌。由著名作曲家劉熾譜曲。歌詞大氣、豪放、氣壯山河、公木把自己在戰爭年代的感受、把我們軍隊的豪情壯志寫進歌詞:
烽煙滾滾唱英雄,
四面青山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
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大氣磅礴的歌詞再加上作曲家優美的抒情旋律,使這首歌曲成為藝術精品。隨著電影的放映,它不脛而走,引起廣大群眾強烈的共鳴,在祖國城鄉大地廣為傳唱。多少年來久唱不衰。時至今日唱起這首歌仍然感到熱血沸騰,渾身是勁。公木先生離我們遠去,但他把歌聲留在了我們的心里。一代一代傳唱不息。公木是不朽的。
當然公木對社會的貢獻不止這兩首歌。他還是一位學者,教育家。一生著述豐厚,建樹很多。出版有《公木詩選》《公木舊體詩抄》《詩論》《中國詩歌史論》《老子校注》《老莊論集》《毛澤東詩詞鑒賞》等等。
公木是在1998年10月去世的。聽說他走的那天下著小雪。雪象征著純潔,也象征著公木的人格。先生一輩子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走得也是干干凈凈。我在報紙上看到老人去世的消息。直到今天我寫了如上的一些話,告慰先生在天之靈。先生:我愛你,永遠地愛你。
《游擊隊歌》的作者賀綠汀
20世紀60年代,毛主席有一天向身邊的人問:“沒有槍沒有炮” 哪兒去了?毛主席說的“沒有槍沒有炮” 是《游擊隊歌》里的一句歌詞——“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毛主席是在用這句歌詞指代《游擊隊歌》的作者賀綠汀。這一句問話意味著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毛主席對這位大音樂家的關心。
這個故事在當時傳播得很廣。許多知識分子在被稱為“臭老九”的時候,都因為聽到了這個故事而感到一些寬慰。和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我那段時間里心情也非常糟糕,對自己的未來十分迷茫。那時我對音樂知之甚少,但賀綠汀的大名卻如雷貫耳,他的《游擊隊歌》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聽到毛主席還在關心賀綠汀的故事,感到知識分子有希望了,心情寬松了許多。
最初我以為毛主席只是熟悉這首歌,不一定熟悉賀綠汀本人。后來翻閱資料才知道,賀綠汀與毛主席有過多次接觸,毛主席對這位音樂家也特別關心。
1943年賀綠汀到延安不久周楊就把他介紹給毛主席。毛主席對他說:“你的《游擊隊歌》寫得很好,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毛主席聽說他是湖南邵東人便問他認不認識賀果。賀綠汀說賀果是自己的三哥。毛主席說賀果(原名賀培真)是自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的同學。這樣一來,賀綠汀與毛主席關系就更加親近了。
賀綠汀出身寒門。1903年生在湖南邵東的一個小山村里。母親不識字,父親是農民。只有三哥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學習,與毛主席同學,與李維漢等人到法國勤工儉學。賀綠汀受哥哥的影響走上革命的道路。參加過湖南的農民運動、廣州起義。1931年考入上海音樂??茖W校。1934年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他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別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人們稱賀綠汀打開了中國鋼琴曲通向世界的大門。后來經聶耳介紹賀綠汀到明星影片公司擔任音樂科科長,從此他的作品影響越來越大。他先后為《風云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都市風光》等若干部電影作曲。一些影片中的插曲也廣為傳播。人們熟悉的《四季歌》《秋水伊人》《天涯歌女》等作品在廣大群眾中久唱不衰。
上海“八一三”事變之后,賀綠汀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一隊,到全國各地宣傳抗日救亡。1937年冬,賀綠汀隨演劇隊輾轉來到山西抗日前線,在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見到了朱德、彭德懷、賀龍等領導人。當他聽到八路軍指戰員講的游擊戰術之后非常激動,夜不能寐。眼前浮現出在密林深處,在青紗帳內,在高高的山崗,在月光之下,游擊隊員奮力殺敵的情景。游擊隊員們視死如歸,樂觀堅定,把抗擊日寇保衛祖國當成自己人生的最大快樂。一支優美歡快的旋律從心中涌出。
據說賀綠汀是在農村的一個煤倉里寫下這首《游擊隊歌》。寫完以后他就教演劇一隊的同志們演唱。很快演劇一隊的所有人都學會了這首歌。
1938年1月,八路軍總部在山西洪洞縣高莊舉行高級干部會議。會議結束時觀看抗日救亡演劇一隊的演出。也就是在這次演出中,演劇一隊把《游擊隊歌》首次搬上舞臺,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賀綠汀親自指揮,沒有樂隊就由歐陽山尊吹口哨伴奏。結果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游擊隊歌》受到指戰員們熱烈歡迎。朱總司令握著賀綠汀的手說“寫得好,寫得好”。
這首歌很快形成了人人學唱人人愛唱的局面。總司令親自抄寫歌譜。賀龍自己學會然后再教大家唱。從平型關戰役回來的楊得志團長專門把賀綠汀請去一個連一個連地教唱。當時情況緊急,部隊還要開赴前線。人們問楊團長部隊什么時候走。他說學會了這首歌就走。很快,戰士們學會了。他們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唱著這首激昂樂觀的歌曲奔赴前線。這首歌對鼓舞八路軍指戰員和廣大群眾的抗日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當然賀綠汀對我國音樂的貢獻不止這些,他是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長期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創作歌劇《長征》、大合唱《十三陵水庫》、小提琴曲《百靈鳥》、電影音樂《宋景詩》管弦樂曲《森吉德瑪》等等。著有《賀綠汀音樂作品全集》《賀綠汀音樂論文集》。我是晚輩,無論如何也無法來概括他的貢獻。他在我面前永遠是巍峨的高山,他為后人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永遠地學習。
我懷著對賀老的崇敬之情,在1997年給他寫了一封信,希望見到他手書的《游擊隊歌》,也請他對將要建成的“火華文館”給予祝賀。賀老很快給我回了信,并把手書的《游擊隊歌》相贈,這讓我感動不已。謝謝賀老對晚輩的提攜與支持。謝謝他對中國音樂及世界音樂的貢獻。賀綠汀是個不朽的名字。
《社會主義好》的曲作者李煥之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社會上流行著一首《社會主義好》的歌曲。這首歌代表著那個時代。我們學生宿舍在縣城的北面,教室在縣城南面,每天放學要經過縣城。那時沒有電視。廣播特別普及,幾乎每個門臉、每家每戶都有小喇叭,喇叭里經常播放這首歌。每天我們都會聽這首歌走回宿舍。這首優美的歌曲是由李煥之作曲的。當時心想什么時候能和這個人見見面,那該多好啊。他一定很有學問很有天賦??赊D念又想自己是個山區的學生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還是算了吧。后來我省吃儉用買了一個口琴,學著吹奏這首曲子。一來二去也吹得像個樣子,在校常吹給同學們聽,放假回到村里吹給農民聽。
真是機緣巧合,20年之后,我和這位音樂大師見面了。那時我已經是內蒙古軍區文工團創作組長了,還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85年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中國音樂家協會代表大會時,我與這位大師見面了。也就是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李煥之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我對他的了解也不再只是《社會主義好》一支曲子了。他在音樂界的貢獻遠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李煥之是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理論家。好像他就是為音樂而生的,一生都在為音樂工作,并取得卓越成就。
他是福建人,1919年出生于香港,在廈門讀完小學與初中就到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和聲。他天資聰穎,16歲就譜曲《牧羊哀曲》,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箲饡r期他譜寫抗戰歌曲,鼓舞人民的斗志。1938年赴延安入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作曲、指揮、編輯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擔任許多音樂團體的行政領導,但一直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寫下《小八路》《青年頌》《紅旗之歌》《向勝利進軍》等群眾歌曲。后來又寫了民歌合唱曲《生產忙》《八月桂花遍地開》《山茶謠》《送郎當紅軍》。還寫過電影音樂《暴風驟雨》舞劇音樂《白娘子》、箜篌獨奏曲《高山流水》、管弦樂組曲《春節》等等。出版有《民族民間音樂散論》《音樂創作散論》《作曲教程》《李煥之聲樂作品選集》等等。
抓住四屆音代會將結束的機會,我與湖南的一位詞作家夏勁風一同拜訪了這位音樂大家。李煥之同志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令我意外的是他對我寫的歌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請喝一碗馬奶酒》非常熟悉,并給予高度評價。他說:“你的歌詞很美,有一種詩的境界,詩的語言,這是一個長處。歌詞應該與詩并駕齊驅,它是詩的一個品種,是能唱的詩。要把握詩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那天晚上我們談了很多,他對青年人寄予厚望。臨別時他為我題寫了“戎馬浩歌壯邊塞” 的條幅。
李煥之同志對我的鼓勵教誨讓我永遠難忘,他的題詞成了我的座右銘。因為工作繁忙,我轉業后又做了十幾年行政領導工作,沒有機會去拜訪煥之老人。但他在我心中的位置永遠像山岳般矗立著。1998年我的家鄉北京懷柔建立“火華文館”。在向名家征集賀信賀詞時,得到了煥之老人的支持。他深情地寫來了一首賀詩:
遼闊草原歌樂之鄉,
詩情畫意揮灑豪放。
造詣多才人民贊賞,
文館展現民族之光。
在我收到他的賀詩的第三年,我得知這位我國音樂界的泰斗,我尊敬的老人與世長辭了。但他的印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永遠不會離去。
煥之老人去世后在他的家鄉廈門音樂廣場豎起老人的雕像。取意境為“樂思如潮,心靜如水” 。在雕像旁邊刻有老舍先生在1963年獻給煥之的詩:
碧海作琴浪作弦,
水仙吹笛老龍眠。
灘頭自有知音客,
譜出風云交響篇。
這首詩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此刻的情景。老人在這里面對海風、海浪、思索著優美的旋律……
2017年的秋天我女兒鄭華要去廈門出差,我告訴她再忙也要去拜祭李煥之先生的銅像,表達我的崇敬與思念之情。女兒到了廈門深情地拜祭煥之先生并與銅像合影留念。從網上傳回照片。這讓我心里感到十分安慰。
將軍作曲家傅庚辰
記得有一次我到八一電影制片廠去拜訪傅庚辰同志。人們把我領到一個很小的房間里,傅庚辰熱情地迎接我。他聽說我在內蒙古軍區搞創作。很高興地說,內蒙古軍區駐在呼和浩特麻花板。我去過。當地蒙古族同胞非常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那是搞創作的好地方。你在那里是可以搞出成績的。
在我們的談話時,我環顧了周圍。這間房里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床,一把熱水壺一個茶杯。此外除了一堆稿紙以外,別無他物。我說你這里也太簡單了。他說越簡單越好,這樣可以不受干擾靜下心來寫東西。
我們接下來談了音樂創作上的事情。我說他為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覆蓋了祖國的城市鄉村。隨著電影的放映,人們都在唱《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映山紅》。整個國家彌漫在這優美的旋律之中。就連我的牙牙學語的女兒也在唱,她是從小朋友那里學來的。唱得不得要領但大致的旋律是對的。有一次我聽她在家里唱“一八一個喲盼天明,害都都喲盼春風?!?我糾正了她的發音。告訴她歌詞的本意是“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 并且跟她說有位偉大的伯伯寫了這首好聽的歌,讓她一定要學會。她學得很好,很快就能奶聲奶氣地為我們唱《映山紅》了。
那天傅庚辰老師很高興,特別健談,讓我能有更大空間來了解這位中國音樂界的巨擘。在這樣簡陋的房間不僅產生了許多中外知名的歌曲,也成就了傅庚辰偉大的音樂人生。
傅庚辰1935年出生在黑龍江雙城。1957年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成為志愿軍歌舞團的創作員。后來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擔任作曲。先后為《雷鋒》《打擊侵略者》《地道戰》《閃閃的紅星》《走在戰爭前面》《挺進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1983年他擔任總政歌舞團副團長,后任團長。1989年又調解放軍藝術學院擔任副院長,后任院長。1990年授少將軍銜。出版有《傅庚辰歌曲集》。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到了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評選出60位獲得文學藝術特別貢獻獎的同志。傅庚辰老師被請來參加頒獎活動。我的女兒鄭華也成長為畫家陪我去領獎。在會場與傅庚辰老師相遇,說起當年事,引來一陣歡笑。
在我寫這篇回顧性文章時,女兒看了覺得缺點東西。她說應該讓傅伯伯把他的代表作手稿寄來一并發表。這才顯得有真實感、親切感??墒乾F在的傅伯伯已經80多歲的高齡,他能否做這件事很難預料。我把電話打到傅老師家里,他非常支持。幾天以后他寄來了《映山紅》的手稿。字里行間感受到他的快樂。好像專為我女兒鄭華寫的。似乎在說,小丫頭看好了。伯伯已經把正確的歌詞寫在這里了,以后不許唱錯了唔。
時間過得飛快,時間改變著一切,唯有藝術永恒。當年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已在家里頤養天年。當年的小丫頭已是孩子的媽媽了,全家人最喜歡唱的依然是《映山紅》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