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
摘要:我國財政體制的核心是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解決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以及平衡區域之間的服務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人口呈上升趨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問題,傳統的工作制度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對此,就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創新工作模式,制定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腳步。
關鍵詞: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問題;對策
對我國目前情況來說,一套完整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因為南北方的經濟差異性非常大,許多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來解決各區域的經濟矛盾,解決惡性循環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現狀
1、現行政權結構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協調
政府的職責與行政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權力結構,在現有的五級財政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要符合政府管理的各個區域具體事項的規則標準。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下改變職能,簡化了管理要求,注重地方政府隨機應變,獨立管理地方問題的職能,傳統的政府權力結構已經不能順應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在各級政府事權范疇的基礎上進行劃分,財政支出范圍和財政收入劃分都取決于事權范圍,對此,合理劃分事權范圍對協調多級財政體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治體制改革的落后,政府職能和事權劃分不合理,在沒有對政府職能進行轉化的過程中,出現現行政權結構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協調現象。
2、分稅制度給財政轉移制度帶來的影響
盡管我國的分稅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和標準化的分稅制度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在劃分具體稅種的過程中,地方稅收體系存在很大問題。在進行稅種劃分時,首先,還是依照傳統的企業隸屬關系進行稅種劃分;其次,依舊按照行業模式來劃分稅種。在優化地方稅收體系過程中,并沒有建立健全的地方稅收體系,因為稅收體制的統一,地方也沒有設立專門的稅種,從而給地方稅收體系的創建帶來了影響。分稅制度的不合理,給財力初次分配造成了一定影響。
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
1、轉移支付制度原則與目標不符
如果遵循已有的稅收返還方法,地區經濟落后,發展速度慢的城市,獲得的稅收返還就越少,使得各區域之間的財力相差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轉移支付平衡區域間財力差異性的實現目標。從客觀角度來看,我國的發展模式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去處理遺留下來的問題,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在偏遠地區,盡管政府的優惠政策已經推行,能不能落實到位還不清楚。長此以往,偏遠地區的落實工作就會被人們忘記,轉移支付制度就是一個擺設,不能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轉移支付制度原則與目標不符,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建設發展。
2、財力轉移支付管理受到制約
財力轉移支付屬于補助性支出,是政府縮小區域之間財政差異的重要措施,從而對經濟水平落后的區域進行補貼。現階段,我國對財政性轉移支付力度越來越重視,然而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效果不是很明顯。并且其主要用途極易和專項轉移支付混在一起,制約了財政轉移支付的管理力度。
3、專項轉移支付的分配方式不合理
專項轉移支付在公共事業投資中應用廣泛,提高了社會現代化建設服務標準。目前,我國財政在專項轉移支付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然而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包括分配方式不合理,分配過程不透明,成本的利用率低等問題。
4、轉移支付效果不明顯
盡管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推行已有一段時間,但是轉移支付效果不是很明顯。特別是稅收返還和專項轉移支付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使得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職能的作用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
三、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解決對策
要想將我國目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現狀轉變,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這類問題的出現。對于這種情況,我國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分析,根據當地財政問題來明確分配轉移支付制度。第一,確定轉移支付的資金成本和數量;第二,確定各個區域的經濟情況;第三,確定每個區域的經濟標準支出。只有把這三點落實到位,才能制定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升我國財政轉移支付水平。
1、加快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腳步
我國應該廣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加快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腳步。對相關財政轉移制度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例如,財政監督法,財政法和預算法,優化轉移支付制度原則,內容和用途。與此同時,還要制定財政轉移支付的單行法規,統一對轉移支付的目標,資金來源以及分配形式進行管理。
2、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結構
對財政轉移支付的框架思路進行完善,擴大財政支付的范圍以及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制定政策目標的專項轉移支付范圍,清除非規范化的稅收返還補助模式,把轉移支付重心放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上。①稅收返還。縮小稅收返還的范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稅收返還制度取消,是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措施。可以將現行稅收返還的運行模式維持原狀,從各區域稅收返還額度中抽取一部分,根據中央部分資金形成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另外,將稅收返還的技術維持原狀,不在進行基數法運算。這樣能夠獲取一部分資金,在根據中央部分資金來提升資金量,最終實現一般性轉移支付目的。②財力性轉移支付。在財力轉移支付過程中,整改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以及退耕還林轉移支付都是在制定的政策制度下增加的轉移支付,具備專項用途,應把這幾項財力性轉移支付列入到專項轉移支付中去。加入不能列入到里面,就要考慮是否可以按因素法進行計算,將財力性轉移支付列入到一般性轉移支付里。與此同時,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范圍。對一般性轉移支付的金額比例進行明確,制定一個合理的擴大方案,漸漸將均衡性轉移支付的作用擴大。③專項轉移支付。第一,教育、農業、環保、救災等國家重點保護的項目中專項轉移支付被應用廣泛。第二,對專項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進行完善,合理掌控專項轉移支付的范圍,并對專項轉移支付進行分類,清潔已有的項目,將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在對其過程進行分配。第三,將專項轉移支付的管理制度透明化。合理制定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依據和操作流程,堅持公平公開的基本原則。
3、明確目標堅持原則
要想建立健全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就要明確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的目標,在原有的基礎上堅持效率優先,公平之上以及合理支付的基本原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來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而更好的實現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目標,推動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另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必須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來培養市場機制,正因如此,財政轉移支付政策還需要堅持效率為先的原則。如果過于重視效率問題,就會導致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出現縱橫向均等化失衡的現象,進而直接發生木桶效應。對此,就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因為財政轉移支付屬于社會資產的再分配過程,對此當地政府就要合理,適當理性的來權衡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也要從轉移支付占當地財政支出比例來全面考慮,并嚴格按照地方事權范圍和地方所能承受的范圍去衡量。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必須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行優化,縮短落后區域和發達地區的經濟差異,從而實現我國共同致富的原則目標。由于現階段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就要結合實際情況,全面考慮,完善以有的現行制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結構,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