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乾忠
【摘要】安徽省開展的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是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改革之后,推出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舉措。2016年8月,來安縣半塔鎮羅莊村被列入全省首批、全市首家三變”改革試點村。羅莊村有幾個特點:一是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好。二是農民收入水平高。三是集體經濟不夠強大。這些為羅莊三變”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據此,本文主要對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助推農業發展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農村“三變改革”農業發展
一、改革效果
一是密切了村集體與農民的關系。“三變”改革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農民參與的方式推動,集體出資源、農民有股權、經營靠市場、收益歸股東。與過去村集體通過資源出租、資金出借取得收益,收益歸集體相比,三變改革后農民更直接感受到集體資源、資金項目給農民帶來的利益。村集體資源經營權入股不改變資源所有權,釋放了集體資源的市場價值。二是壯大了村中市場經營主體。羅莊能夠順利實現“三變”之“變”這一重要環節在于村里有一批承接資源、資金項目經營權并進行運作的市場經營主體。村集體在其中選擇實力強、信譽好、有社會責任感的經營主體開展合作,將經營主體的管理、技術、人才優勢與村有資源、資金項目要素疊加,對經營主體而言,擴大了他們的的經營規模,解決了他們的一些實際困難。三是成功探索出土地資源入股的方式。土地資源是農村最豐富農民最基本的資源,在土地確權、三權分置改革完成后,土地資源經營權入股能夠將土地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給農民帶來更多收入。
二、改革難點
(一)收入總量增加慢。羅莊村實行“三變”的資源和資金項目總收益一年僅有3萬五左右.全部量化給農民.每人不到70元。原因之一是對村集體資源的認識不全面。從廣義上講。農村集體資源包括一切歸農村全體村民共同所有的財產和各種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性資產的總稱。
(二)整村土地入股有難度。羅莊村以經營權入股的308畝土地屬于散落于邊角地帶難于耕作的小型地塊。整村土地人股推進有難度,種植條件較好的土地,羅莊農民不愿入股流轉,自己種植葡萄等經濟作物的收益或流轉給種糧大戶獲得的地租比土地入股分紅經濟效益更好,這樣導致農民參加“三變”改革積極性不高。
(三)市場經營主體參與改革有困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季節性周轉及生產經營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目前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改革試點等工作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成功經驗,加之大多數的經營主體辦公、經營場所均在田間地頭自建民房內,或租賃辦公場所,僅有使用權,無所有權,不符合銀行抵押貸款條件,導致銀行評級、授信、貸款以及監督難度較大,金融機構往往不愿不敢貸款,導致經營主體融資難。
(四)經營主體防風險能力較弱。“三變”改革中承接資源、資金項目的經營主體是自負盈虧的公司、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存在自然的不可抗拒性、市場預期的不可確定性,虧損風險很難把控。而一旦經營主體發生較大虧損,村集體和農民資產權利權益就難以保障。
三、推進改革的幾點看法
一是制度設計先行。在做好總方案設計的基礎上。試點縣應細化實施內容和方式,分別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財政資金參股配股、財政投入經營性資產運營管理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農民房屋所有權入股等出臺規范的管理意見。為“三變”改革試點提供可靠政策支持。
二是做好農村各項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加快推動農村各項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盡快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農民房屋所有權等不動產的確權登記頒證。逐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通過確權頒證將農村各類資源資產權屬徹底厘清,為農村集體和農戶各項資產的資本化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將“三級所有”體制下劃歸鄉、村、村民小組的集體資源統一到村一級經營。不改變資源原所有權主體,收益歸原所有權主體。三變改革首先是將靜態的集體資源轉換成動態的資產。在資產運用中實現資源的價值。資源是推進三變改革的基礎。沒有資源。沒有經營性資產,三變改革就無從談起。羅莊村在推進三變改革試點過程中,通過盤活整合閑置村部、學校和農業基礎設施等資源。實現資源變資產目標,為改革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不斷將農村資源的經營權推向市場,改革才有源頭活水。只有盤活資源。才能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四是扶持壯大市場經濟主體。有資源資產不等于有收入。從市場角度看,能否有足夠多、足夠強的市場經濟主體來推動資源、資金項目的運行是實現“三變”之“變”的關鍵。必須進一步完善激勵和保障措施。強化金融服務、農資供應、農產品供銷等方面扶持。引導和鼓勵參與“三變”改革的農業市場經濟主體做大做優做強。大力引導農村信用社等部門發揮主力軍作用.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五是優化產權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既可以規范流轉、也可以發現價格。可以依托省農村產權交易所平臺,或者單獨成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六是應允許保底分紅與按股分紅短期內并存。“三變”改革本質上是以股權為紐帶.變集體、農民與市場經濟主體的租賃關系為合伙關系,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民取得入股分紅收益。從分配看,有的企業要為人股農民保底分紅,有的企業是按比例分紅。嚴格地講,保底分紅是資產租賃。按比例分紅是人股。但由于農民必須每年有收益,而投入的項目可能前面幾年沒有收益或者收益不大,比如種植葡萄等,所以設置了保底分紅。
七是強化“三變”承接主體的抗自然風險能力。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提標擴面”,提高保險賠付精準性,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保險保障功能,增強“三變”承接主體的抗自然風險能力。設立風險補償金,出臺提取辦法,將收益的一部分放到風險補償基金中。在經營虧損情況下可以保障村集體和農民的基本收益,實現“以豐補歉”。增強“三變”承接主體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建立和完善股權、股金監管機制,加大對經營主體的財務和運營監管,規范其財務和資金管理.將改革形成的股權和收益納入“三資”監管系統:加強民主管理,公開“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全過程,擴大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防范權益缺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