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夢媛
【摘要】僵尸企業的概念最早由Kane在1989年提出,但對僵尸企業的相關研究近二十年才開始蓬勃發展。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從僵尸企業的定義、識別、成因、影響幾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幫助讀者對僵尸企業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僵尸企業 定義 識別
僵尸企業被廣泛認可的定義之一是指自身發展能力低下或已經喪失,市場競爭力較弱,主要依靠政府補貼或銀行貸款而生存的企業。僵尸企業的概念最早是由Kane在1989年提出的,而國內對僵尸企業的研究則是近5年才開始的。僵尸企業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自身扭虧無望但仍一直存活的企業。而僵尸企業的實質是社會資源大量投入到效率低下甚至是根本不產生經濟效益的企業。
1、僵尸企業的定義
僵尸企業通常是指財務陷入危機但依靠債權人的幫助依然能夠繼續存活下去的企業。Kane是最早將“僵尸”概念應用到經濟學研究中的學者,他將美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存貸危機期間的存儲機構稱為僵尸存儲機構。日本僵尸企業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業泡沫破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日本涌現了大量的僵尸企業,受到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Fukuda的實證研究發現。日本的僵尸企業所占比例在1995-2002年期間呈現總體增長趨勢,達到10%左右。Bruche認為,歐債危機爆發后,歐盟國家也出現了僵尸企業問題。Papava則分析發現.僵尸企業不僅會出現在發達國家,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同樣存在。學者們對僵尸企業的定義各不相同。Ridzak認為如果沒有銀行的繼續貸款就會違約的企業就是僵尸企業。Hoshi則認為。僵尸企業是指那些在正常競爭環境下會因為低盈利水平而被驅趕出市場,但實際上因為債權人的幫助而依然存在的企業。僵尸企業存在的很大原因是“僵尸借貸”的存在,因此充分認識銀行提供的“僵尸借貸”是深入理解僵尸企業內涵的重要前提之一.Hirata認為.銀行通過提供額外貸款以救助資不抵債的企業就是“僵尸借貸”.不僅包括了債務展期,還包括利率降低、債務減免等其他形式的援助。資金流向了缺乏效率的僵尸企業,其產生的效應以負面影響為主。
2.對僵尸企業的識別
Caballero提出的識別僵尸企業的方法。簡稱為CHK方法,僵尸企業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銀行提供優惠的信貸,因此,將銀行對企業借款的補貼程度作為判定企業是否為僵尸企業的依據。CHK方法只需要計算單一指標就可以做出判斷且所需的數據可以從財務報表等公開渠道獲取,便于實際操作,但是由于只用單一的指標進行識別過于武斷,存在將正常的企業甚至是一些優秀的企業錯誤地歸類為僵尸企業、將一些實際上是僵尸企業但銀行貸款補貼維持在正常水平的企業誤認為正常企業等缺點。因此Fukuda提出了運用“盈利能力”和“持續信貸標準”來改進(簡稱為FN方法)。該方法認為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上且下一年能夠增加借款的企業就是僵尸企業,但50%的資產負債率對于某些行業來說并不算高,并不能作為借款異常的衡量標準。Hoshi在研究韓國僵尸企業時構造了財務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FES)以及銀行援助指數(BH)這兩個指標來識別僵尸企業(簡稱為HK方法)。這種方法與前兩種方法相比的優勢在于不需要計算利息支付的理論下限.克服了有的企業數據難以獲取的困難。
3.僵尸企業的成因
僵尸企業形成原因錯綜復雜,往往是企業、銀行、政府、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僵尸企業產生的關鍵在于財務狀況糟糕卻能繼續獲得銀行貸款。相關研究發現,銀行為掩蓋壞賬損失的不良動機是僵尸企業產生的重要原因。政府對銀行監管的寬松政策、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以及政府不恰當的注資則是推動僵尸企業繼續生存的因素。
4.僵尸企業的影響
僵尸企業的影響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僵尸企業的微觀影響主要體現在公司投資決策、管理者行為、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等方面,宏觀影響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就業、行業資源配置效率、地區經濟增長等方面。
僵尸企業主要從三方面降低行業生產率:第一,僵尸企業自身是經濟效益低下,缺乏活力的企業,在應該退出市場的時候長期存活在市場中,降低了整個行業的經濟活力,降低行業生產率。第二,僵尸企業的溢出效應會扭曲行業競爭,使得行業內效率較高的企業收縮經營,而新進入者也會大幅減少。
5.國內研究現狀與文獻綜述
國外對于“僵尸企業的研究”雖始于20世紀末,但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從21世紀初開始,而國內對于僵尸企業的研究則更晚,僵尸企業這一詞匯是近5年才開始出現于學術文章中的。在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朱鶴和何帆構建了7種針對我國僵尸企業的識別方法。其中有4種單條件識別方法和3種多條件識別方法,其創新之處在于國外只強調銀行對僵尸企業的形成存在影響,而在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提出了考慮政府影響的識別僵尸企業的方法。聶輝華等人指出政企不當關系、地方政府間以及國企間的惡性競爭等都是導致僵尸企業產生的原因。
而相較于僵尸企業的識別或成因.國內學者更關注的是如何清理僵尸企業,即僵尸企業的退出。付曉認為對于由企業自身經營問題導致的陷入困境的僵尸企業可以進行兼并重組,從而盤活整個企業。而對于其他原因導致的僵尸企業。即那些本應被市場淘汰卻靠著政府或銀行的支持而繼續存活的企業。王立國提出要建立退出補償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消除企業退出的后顧之憂。完善我國《企業破產法》是防止僵尸企業產生或繼續存活的重要方法。此外還有托管經營、扶持發展可以用來處置并不適合并購重組或是破產的僵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