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香
【摘要】中職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狀堪憂,析其原因有三:學習資料缺系統、課程意識不高、教師主導不強等。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課例,從整合教材,注重單元系統性;突出主導,注重策略針對性;彰顯語文,突出活動語文性等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有效實施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實踐活動 課例 有效實施
近年來。教育理念不斷變革,促使教育活動從理論性教學逐漸向實踐性教學轉變。中職學校在提高語文課程教學中展開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實現深化理解。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展開需要做好活動設計與組織,需要有愛心有慧心的語文老師,才能得以有效開展。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現狀分析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教材改革的一大創舉。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照應課本,聚焦實踐,有利于教材整合,拓寬教學空間,豐富教學形式。是對教師提出的新挑戰。但反觀目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呈現不容樂觀的局面。究其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習材料缺位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搜集資料”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首要步驟。教師策劃學習資源、策劃學習程序是判斷有無教學設計的兩大重要標志。而現實中。不少教師不提供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一切由學生自己想辦法。學生處于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狀態,教學組織無序,教學效果低下。
(二)課程意識缺位,導致教學體系不強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獨具中職語文教學特色、能拓展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內容。教材對“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塊的編寫遵循著“由知識到能力、由能力到運用”的原則,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是有序的、系統的。但是,從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來看,許多中職語文教師沒有把它當作一門課程來加以重視。不少教師對這一活動存在不上、假上、虛上的現象,使得綜合實踐活動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教學系統性不強。
(三)教師主導地位缺位,導致教學調控不足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課堂活動,但并不是學生有事可做后教師就可以放手不管了。目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常常是學生分組上臺逐個交流,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教師站在一邊看學生表演。結果發現,由于教師缺乏對全體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忙碌的始終是那幾個學生,多數學生沒有投入到活動中去,成為了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或漠然的看客。而且學生所談到的內容很多與活動主題無關,因為教師沒有適時的掌控,導致活動表面熱鬧而缺乏內容的深入。教師主導地位的缺位,導致教學調控不足。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例呈現
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呢?筆者結合嘗試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例來談談想法。
“孝不可待,感念親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本人結合中職語文教材《我的母親》和《木屐》兩課,引申設計的活動主題。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訪談、創作、搜集資料、制作PPT等,訓練相應的表達與交流能力,以及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2.閱讀與活動主題有關的文學作品。獲得情感滋養。提高閱讀與欣賞水平。
3.通過活動,增進對親人的了解、理解,感恩親情。
(二)活動內容及過程
活動前準備:
1.師生交流討論活動方案,教師確定活動方案,分階段制定學生的活動任務。
2.學生完成相對簡單的兩個活動任務:
任務一:以單元主題閱讀——老師每篇文章后推薦的作品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后的3篇文章作為閱讀資源來做批注閱讀,還可再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閱與親情主題有關的作品進行拓展閱讀,并選擇其中1篇寫推薦語。
任務二:對前兩篇文章學習后布置的作業——親情細節描寫進行修改。
活動開展:
1.導入環節:以央視《過年回家》廣告營造教學情境,導入活動主題。
2.激趣環節:明確活動方式:分層展示和榮譽評選。將個人展示和組內展示、全班展示相結合,每節課都根據學生展示交流的情況,開展“最感動的親情”評選活動。
3.活動環節:活動一:讀親情作品。此環節采用全員參與,教師任選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學生讀推薦語,其余同學評價,教師在推薦理由上側重點評(1)對親情的感悟;(2)文學的表達),以點評來促進學生的關注。對有任務外拓展閱讀的學生加以表揚,從而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二:品親情細節。此環節采用先分組交流,再推選出組內最優秀的兩名學生做代表,組內一起幫助修改后,參與全班的展示交流。要求全班同學仔細傾聽。在交流結束之后,進行“最感動的親情”評選活動。
4.總結引導環節:
教師由“最感動的親情”榮譽評選引導學生思考作品,從而啟發學生注意對親人的觀察。與親人的溝通。順理成章布置余下任務:
任務三:回家和親人溝通,搜集親人的老照片,制作電子相冊,配寫一段與之相應的文字說明。
任務四:找一首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歌曲,進行歌詞的創作或改編,以表現對親人的贊美。
活動評價:
評價表采用學生自評和組內自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活動態度、活動方法、活動能力、活動體驗方面做共性評價,其中設置“我想說的話”內容,側重個性評價。
活動成果展示:
課后自主閱讀親情類作品,將推薦文章發送至班級微信群共享,精選素材,如照片、格言、感人事跡、推薦文章、推薦語、感人細節、原創歌詞等,制作我班《孝不可待,感念親情》手抄報。根據和親人溝通,了解的情況,在親人關愛的細節描寫的基礎上,加入真情實感,以“孝不可待。感念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記敘文。
三、如何有效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從以上教學課例中,我們發現,科學、有效地組織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材,注重單元系統性
筆者將“孝不可待,感念親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視作以教材為依托的延伸拓展活動,是整個單元的總結,將此活動的作用定位為滲透單元的親情主題。以及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如何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更大程度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筆者設計了以“主題閱讀”為主線來展開本單元整體設計。
在閱讀與欣賞部分,學習《我的母親》和《木屐》之后,教師布置4篇親情主題閱讀文章,在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始之前。學生除閱讀教師推薦的親情主題閱讀文章外,還自主閱讀其余的主題文章。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在更廣闊的人文背景下理解親情。
除閱讀外,布置學生寫文學鑒賞推薦語,以讀促寫,讀寫聯動,提升學生閱讀鑒賞水平。學生閱讀受到啟發之后,布置學生修改表現親人關愛的細節描寫片段。以上內容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都進行提煉和反饋,最后通過手抄報的制作,將主題閱讀引向深入。
注重從現有教材中挖掘資源,再拓展資源,使綜合實踐活動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了教材的系統性。體現了“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應用”的規律。
(二)突出主導,注重策略針對性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才能更大程度上體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研究、體驗、成長的過程。要讓學生研究更深入,體驗更深刻,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當重要。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1.精心策劃教學程序。策劃教學程序,一條主線要鮮明突出,層層深入。比如本課例中,設計六大活動:讀親情作品——品親情細節——講親人照片——辨親情現象——改親情歌詞,達到的人文目的是讓學生逐步地感受親人——了解親人——珍惜親人——理解親情——贊美親情,層層深入。
2.精心實施教學策略。如果沒有科學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是無序的。在本課例中,教學策略體現在兩個方面:
(1)引入競賽機制,使學生有興趣。“最感動的親情”榮譽評選的分課時實施。為課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動力。魏書生說:“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第一課時學生參與競賽的失敗。激起他們獲得第二課時競賽成功的斗志。而教師及時的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不足,達到了“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學然后知不足”的效果,學生接受學習任務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競賽機制的引入,使第二課時成為了第一課時層次性的提升,變成了學生的自我需要,使學生對活動有了濃郁的興趣。
(2)發揮“小先生”作用,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會因個人能力不同出現參差不齊的局面。在周末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教師提供網絡環境,小組合作,組內交流,完善任務。這是發揮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中的小先生作用。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幫助,教師營造一個交流溝通、互幫互學的平臺,使學生全員參與,學生懂得向身邊人學習,悅納他人,培養了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實踐證明,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共同商議主題,明確分工,收集資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插上了翅膀,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培養了其多方面能力。
(三)彰顯語文,突出活動語文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姓“語”。無論怎樣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一定要明確這是一堂語文課,以學習語文為主,以學習語文為出發點,開展活動和教學,突出語文的特征、語文的色彩,上出純正的“語文味”來,才能凸顯語文作為各個學科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比如本課例中。6個活動都指向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活動一——讀親情作品:訓練閱讀與寫作:活動二——品親情細節:訓練細節描寫和修改文章:活動三——講親人照片:訓練作文中說明、記敘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活動四——改親情歌詞:訓練凝煉語言。在精心設計的語文活動之中,達成了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精心設計語文活動,開辟多種成果呈現方式讓學生展現自我,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深刻體驗,從而深入語文、重視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熱愛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