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謝雨 白傳貞
【摘要】南水北調工程是為了緩解我國資源分布不均所提出的一項利國利民的國家政策,江蘇地區作為南水北調東線的源頭,在整個東線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東線工程的受水區和受益區,也給江蘇江淮地區帶來了極大地發展機遇,鑒于此,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江淮生態大走廊”的概念。“江淮生態大走廊”的提出主要是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綜合效益,在長江與淮河流域下游區域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達到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新江蘇之目的。
【關鍵詞】江蘇南水北調 江淮生態大走廊 生態文明建設
一、南水北調江蘇境內工程與江淮生態大走廊地理位置上的關系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北方地區的水資源不足,存在干旱的威脅,而南方地區水資源充沛,也洪澇災害頻繁。針對我國特殊的地理條件。在1952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經過50多年我國的綜合實力的發展,2002年開始。南水北調這一宏偉構想開始逐步由藍圖變為現實.至2013年建成通水并發揮著巨大的社會效益。南水北調給工程沿線的城鎮和區域帶來了充足的潔凈水源,有效的緩解了北方水資源短缺現狀,初步遏制了部分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帶來的各種危害,促進了沿線農業、航運、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沿線水生態逐步得以恢復。
江蘇地區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和受水區。自工程正式運行以來,已累積安全向北方輸水137億立方米。累計抽排區域澇水25億立方米,為江蘇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江蘇地區的發展帶來了轉型的機遇。江蘇充分借鑒南水北調工程成功建設的經驗,于2016年11月正式提出了在南水北調沿線發展和規劃江淮生態大走廊,結合和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在江淮大地做足“水”文章,“生態”搭臺,“經濟”唱戲,受惠于民。
江淮生態大走廊的發展依托于南水北調江蘇境內工程的沿線城市,以長江、淮河、黃海、京杭運河為依托,在揚州、泰州、淮安、宿遷、徐州、連云港等城市,打造江淮生態大走廊,搭建淮海經濟區,詳情如下圖1所示。
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發展概念的提出背景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成功建設與運行,給歷來洪澇災害頻繁的淮河下游尤其是里下河地區帶來了福祉,既提高了灌溉保證率。也提高了該地區的防洪排澇標標準,“水”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凸顯。為了充分發掘南水北調工程給區域經濟帶來的綜合效益,結合區域自身的資源優勢,江蘇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的發展理念.并將之列為江蘇呼應國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保障南水北調清水北送的頭號戰略工程。2016年3月,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納入了國家長江經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此后,江蘇省政府又不斷深入調研和深化規劃,爭取將生態大走廊的建設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使之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補充部分。
三、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情況
目前.對于江淮生態大走廊的建設主要圍繞在南水北調工程所涉及到的城市和地區。實現擴大化的綜合發展生態經濟。其建設構想主要分為五大板塊和七大亮點,其中“五大板塊”即高郵湖國家重要濕地、寶應湖自然保護區、邵伯湖重要濕地、“七河八島”區域、長江大江風光帶。“七大亮點”有高郵湖蘆葦蕩濕地公園、清水潭生態中心、寶應湖國家濕地公園、“七河八島”生態中心、江都“三河六岸”景觀帶、廣陵夾江生態中心及夾江漫步生態廊道、三灣濕地生態中心。
四、江淮生態大走廊與南水北調相互影響關系分析
(一)江淮生態大走廊與南水北調共筑“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江淮生態大走廊的建設是江蘇省政府積極相應國家的政策調整提出的一項戰略性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了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倡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并提出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修復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態環境的建設放在了更關鍵的位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把生態保護放在國家政策的首要的位置。通過建設淮生態大走廊與于南水北調工程共同筑起長江沿岸的生態屏障。
(二)借鑒南水北調工程學的成功經驗發展區域經濟
南水北調工程的成功施行,為江淮生態大走廊的建設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和經驗。我們要借鑒蘇南發展的經驗,但決不能夠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首選建立起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加強生態空間、水體的保護,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對已破壞的水生態進行修復,維護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發展。
結語:南水北調江蘇境內工程通過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和新開辟線路,串聯長江水系、淮河水系和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等自然湖泊,勤勞的江蘇人民抓住國家大力發展生態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這一巨大資源優勢,開展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可以說,南水北調工程給江大走廊的建設提供了先天的環境優勢,同時江大走廊的建設也提升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區域影響力和生態經濟效益,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