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 趙慧 潘蕾 李潔 陳三勇
【摘要】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出現了新型靈活就業模式,相對于與傳統的用工模式有了極大的不同。本文系統分析了三種相對穩定,且初具發展規模的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并嘗試分析了對就業的影響,以期為后續靈活用工人員社會保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業態 靈活就業模式 就業影響
目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冢戰略,伴隨移動互聯網的興盛,催生了諸如眾智、眾包、眾傳、眾籌、眾造等新業態。相比傳統經濟模式,新業態改變了傳統的經營模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對企業內部管理創新、政府監管創新和社會治理創新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新所未有的挑戰。同時,這些新業態與傳統用工方式存在很大差別,對勞動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了新課題。
一、新業態形勢下靈活就業模式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國將支持互聯網發展各類創新。提高發展效益。不僅如此,他還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就互聯網發展發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講話。
從目前情況來看,勞動力市場中相對穩定且初具規模的新業態就業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電商平臺就業模式
電商平臺就業模式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以企業或社會組織的產品或服務為核心,通過“線上”+“線下”或全線上的通道進行服務,從而帶動就業的模式。
平臺的一邊是海量的終端用戶,另一邊是依托平臺衍生出的各種產品或服務提供商。這種模式下,就業不僅包括互聯網企業自身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包括圍繞平臺衍生出的間接就業機會,最具代表性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
其中直接就業人員是指支持電商平臺運營的電子商務人員;間接就業人員是指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創業的企業和個人。以及衍生出的網店經營、物流倉儲配送、網絡基礎設施配備、網店裝修、網店代經營等諸多崗位或服務,并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就業產業鏈;還包括借助平臺開展農村電子商務產品銷售、弱勢群體創業扶助等人群。
電商平臺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依靠互聯網技術聯結生態,組建跨界大聯盟,圍繞平臺企業,將出現大批量的內容提供者、技術提供者、制造提供者、服務者,這些提供者將以各種各樣的微組織形態出現。每一個微組織和個人都是經營體。因此新一輪社會大分工必將出現,也會更加地帶動就業。
(二)分享經濟就業模式
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扶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分享經濟屬于商業模式創新,不依賴大量集中資源的投入,而是充分調動現有資源。如易代駕、Uber等成功案例,即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將社會分散的資源加以利用,從而帶動了企業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創造,也節約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根據信息化研究部的報告(信息化研究部,2016)顯示,2016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人數超過6億人,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其中平臺員工約為585萬人,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務等領域的就業貢獻表現突出。未來幾年,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分享經濟領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萬人(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等,2017)。
(三)創業式就業模式
創業式就業指以創業為就業方式,個人通過自找項目、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方式實現就業,創業群體的所創事業處于醞釀、孵化、未進行工商注冊登記的情形,代表人群為“創客”。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同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以停薪留職的方式鼓勵體制內在崗人員積極創業,創業空間、科技孵化器等遍地開花。
另一種模式即是基于企業平臺的創業模式。如海爾提出了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口號,嘗試組織變革。重新定義員工在企業中的價值。將員工的個人發展愿景納入企業的長期目標中,每一個員工都是產品經理,每一個員工都是創客。
二、新業態形勢下靈活就業影響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業態形勢下的靈活就業呈現出與正規就業或傳統靈活就業不同的特點,并對現有經濟社會的運行以及經濟主體的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業態形勢下的靈活就業有效帶動了就業機會,充分利用了社會上的閑散資源,并促進了勞動者技能的發揮。但是與以往的用工模式相比,呈現出經營主體、勞動者流動性強,工作碎片化、勞動關系責任主體歸屬復雜,就業缺乏穩定性等特點。如在電商平臺就業生態圈中,一些工作模式隨著電商平臺交易規則的調整,瞬間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價值:創業式就業面臨著創業失敗的巨大風險,對于新型靈活就業的參與者而言。更需要不斷適應市場環境、平臺發展、政府政策的影響。
我國現有的勞動法律法規主要基于勞動關系這一前提,進行權益保障。而新業態形勢下的靈活就業難以用傳統用工政策進行界定,在法律上存在空白地帶或灰色地帶,這就對我國就業勞動用工、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對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從制度層面上明確了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勞動保障范疇的重要性,對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出了新命題,也成為今后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保障工作的趨勢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