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娟
近年來,我們在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扎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探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在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我省個別地區審批、服務窗口仍存在辦事效率低下,現有的服務體系和機制不能充分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的經驗做法”作為典型經驗之一向全國推廣。國家治理向現代化推進,從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角度看,《意見》具有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個別地區窗口服務效率困境
1.流程煩瑣
一是審批清單不詳盡。材料清單羅列事項不清晰,或與行政審批所需的關聯性不強,造成無用功過多,且問題不能得到充分解決。審批服務不實行標準化。民生事務等辦理量大、企業和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重點事項,不能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的要求,實行標準化工作規程和辦事指南。同時,個別流程中出現多部門聯合簽批情況,上級不能給予窗口明確的授權,違背了窗口服務的初衷。
二是過分強調形式化。強調制式模板,強調無足輕重的要素和形式化的材料,拒絕接受群眾已經形成事實的法律性資料,喧賓奪主,脫離了審批業務的本質,造成群眾重復作業。凡此種種,造成了群眾辦事時間鏈條長,效率阻滯,降低了群眾滿意度和服務部門的公信力。
三是口徑不一致。官方的標準與窗口解釋口徑不同,或不同窗口掌握的標準不同,自由裁量權的口徑較大,對不同群眾給予不同的服務待遇,易造成誤解和矛盾。
2.崗位責任不清
一是內部未設置明確的責任清單,審批服務中出現模糊條款,極易出現內部責任扯皮現象,尤其對于無故推托、主觀逃避疑難雜癥的行為,群眾束手無策。
二是疑難雜癥的處理時間過長,形成“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造成群眾被推脫、延遲接受審批服務,使群眾得不到即來即辦的待遇。未能實現“一窗通辦”、集成服務。
三是群眾辦事的環節不清,不能清晰了解審批過程的各個環節,不能有效追溯辦事的環節,不能嚴格實行清單式管理。
3.疑難問題未實現集中處理
一是疑難問題的出現前提是原各部門分工不細以及缺少牽頭部門,造成各部門間扯皮現象,或處理疑難問題的牽頭部門形同虛設,不能有效履職,造成對部分歷史出現欠賬問題。
二是所執行規章制度是經由多次修訂,原窗口職能卻未變,造成窗口無權出具審批意見,使群眾解決無門。
三是隨部辦局的職能改革,原審批流程不僅需要跨部門,更需要跨單位溝通協調,進而出現爭權力、躲責任等現實問題。
4.窗口服務考核約束異化
一是窗口的考核應在事業單位績效考評改革的大環境下開展。現實中,考核評價指數單一,部分單位僅從出勤率出發進行考核,未實現以“質量、效率、滿意度”為中心的考核,很難約束服務行為,同時很難考核到群眾的滿意度,使考核評價偏離了軌道。
二是服務現場缺少記錄和可追溯痕跡,無法清晰判定窗口部門的作為與否,也無法實現服務過程的監督與約束。
三是部分窗口部門因工作壓力大,同時無法實現有效串班、輪崗,造成職工對崗位的信心不足、抱怨頗多,以上動因未在管理的考慮之內。
二、有效提升服務效率
1.優化體制與機制
一是完善“便民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應解決“來回跑”的“痛點”,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同時,實現條線中心集中處理疑難雜癥問題,確定方向性標準及解決出口,使疑難雜癥的解決不應政出多門;確定具體審批事項的一般辦結時間,以審批事項的平均辦結進度和辦結程度,來獎勵窗口人員,除特殊事項外,一般不設罰則。
二是統籌關鍵少數。發動各部門關鍵少數,發揮骨干作用,梳理業務標準,逐項列明設定依據、索要單位、開具單位、辦理指南等,嚴格實行清單式管理。將流程圖文并茂,在官網、公眾號平臺上公示各流程辦事人員的姓名、電話等信息,使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咨詢業務甚至辦理業務,真正實現便民的集成服務。
三是為窗口人員工作舒適度提供便利條件。除窗口業務外,一般不給窗口人員分配其他工作,使員工將時間精力用于專業技術水平提升;提供專項培訓學習機會,并為職稱晉升提供學習平臺和渠道;人事政策應多向窗口一線傾斜。
2.應用電子平臺
一是以標準化手冊實現完全覆蓋。在審批上實現 “減肥”、流程上實現“瘦身”,同時,以非現場咨詢渠道分流辦事人員數量,避免往返。尤其對高頻事項采取標準化解決方案,以文件、程序來解釋,同時以解決問題的“句號思維”處理群眾問題,提高辦事效率,提升群眾滿意度。
二是委托第三方公司搭建線上業務處理平臺。使內部管理、外部監管都可以在線上追溯痕跡,避免人為因素干涉業務;借助“互聯網+”,延伸服務渠道,真正實現讓群眾最多跑一次;“互聯網+公共服務辦事”模式,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3.服務質效跟蹤考核
一是確定B角人選,通過預約、輪休等辦法,解決和避免因會議、人員出現場等原因出現窗口缺崗、漏崗等現象,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錯時、延時服務和節假日受理、辦理通道,不讓群眾空跑,為群眾提供“滿勤服務”。對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建立健全部門聯辦機制,探索推行全程幫辦制。
二是以電話錄音、現場錄影為服務質效考核依據,結合業務檔案,采取抽樣以及群眾訪談等方式,對服務質效進行評估打分,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服務企業和群眾的事項辦理好,讓群眾成為改革的監督者、推動者、受益者,實現群眾參與、群眾評價、群眾監督的體系。
三是壓縮時限。將所有時限向最低限看齊,即辦件實現當日辦結,審批件實現最低限期辦結,重大事項由窗口直接請示上級部門,實行特事特辦,保證一般期限壓縮。
四是確定有效的以“質量、效率、滿意度”為中心的考核機制。不斷優化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切實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意味著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