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泓峰
習近平主席指出:堅持從保護和治理修復黑土地入手,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把東北黑土地打造成為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提出:秸稈綜合利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省市要給予大力支持。
秸稈在我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敏感性社會問題,涉及環境治理、糧食安全、土壤保護、農業效益、新能源開發及"三農"事業等領域,實現秸稈產業化,將對我國農業與糧食生產、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秸稈綜合利用表象上是收運儲的問題,實際上是秸稈的附加值問題,而附加值的背后就是產業政策和科技創新問題。
秸稈是黑龍江保護黑土地的基礎
“肥沃的黑土地,祖國的糧倉”,黑龍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國土面積46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0807萬畝,占全國的11.6%,人口3799萬,人均耕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一。在我國糧食主產區的4大平原86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其中黑龍江占有21.21萬平方公里,占比高達24.7%。2017糧食總產量達1203.76億斤,連續七年位居全國首位。
黑土地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是糧食豐產和綠色食品的基礎。但黑土地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近幾十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尤其是不能將秸稈、畜禽糞污、生活垃圾還田,使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而且黑土地越來越“饞”,化肥越上越多,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威脅和侵蝕我國糧食安全。
黑土地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加強黑土地保護和治理修復,讓過載的黑土地“減減壓”,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國家戰略。為此,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綱要指出:力爭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將東北黑土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
保護黑土地在減少水土流失的基礎上,主要措施就是“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增加黑土地的有機質,也就是說把從黑土地生產出來的糧食、農副產品、食品及動物飼草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大部分要還到土地(農田)里,主要就是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生活垃圾及有機工業垃圾。
黑龍江年產秸稈1億噸、畜禽糞污1.5億噸、生活垃圾1000萬噸,合計2.6億噸,同時年消耗化肥約650萬噸,如果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可完全滿足黑土地有機質需求,并大幅度提升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品質及品牌價值,并可支援京津冀地區的土地保護和現代農業生產。
以秸稈糞污為支撐? ?發展炭基生物肥
當前,我國年消耗化肥6000萬噸,是世界平均數的2.5倍,化肥有效吸收率只有30%左右,浪費巨大。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對炭的認識,在人們普遍的的認知里,農作物的養分需要氮磷鉀,其實農作物養分首先是需要炭、氧、氫,然后才是氮、磷、鉀。
2017年6月1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發起的中國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沈陽農業大學成立,聯盟由沈陽農業大學牽頭,聯合了國內相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26家單位組成,涉及生物炭應用基礎研究、炭化裝備與工藝開發、炭基產品研制、成果轉化、產業體系建設等各個環節,拉開了我國對生物炭的重新認知和產業化之路。
其實,人類使用炭基肥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1萬年的農耕時代,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天然形成的炭基肥了。炭基肥作為一種新型肥料始于20世紀80~90年代。炭基農業是“以炭基肥料為主體,著重發展生態種植。以炭基飼料為主體,著重發展生態養殖。以炭基食品為主體,著重推廣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是健康可持續產業模式,是一個符合生態、循環或有機農業標準的現代化、科學化、立體式炭基農業產業鏈,可全面帶動健康農副產品和食品的良性發展,保障人類的食品安全,促進人們形成健康可持續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
當前,世界范圍內炭產量約60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美、非洲等木材富有地區,隨著全球性限伐,炭產業逐漸轉化為以農作物廢棄物秸稈為主要原料,而且隨著炭的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炭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筆者預測到2030年炭需求量將達到3億噸以上。
以現代生物菌技術,將黑龍江豐富的秸稈資源為基礎,配以畜禽糞污和生活垃圾,生產炭基生物肥,完全實現現代農牧業的良性循環,實現黑土地保護、農業生產及綠色食品生產的有機銜接,全面提升經濟生態效益。
吉林省泰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黑龍江龍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歷時多年研發的生物菌,可在零下40度的環境下實現對秸稈、糞污及生活垃圾發酵腐熟,實現秸稈在田間地頭的處理,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得到綏化、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地市農戶的高度認可。泰新生物與吉林大學食品工程學院聯合研發的炭基生物肥經過多年試驗,得到松原、白城地區農戶的認可,呈現出良好市場前景。
為了發展炭基生物肥產業,保護黑土地及發展現代農牧業,在黑龍江新農村建設促進會、黑龍江秸稈產業化聯盟的指導下,由中農厚德、秸之源農業、龍鷺生物、泰新生物、紅山圣火、藍天生物、霍普曼等企業聯合組建的黑龍江黑土寶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近期將成立。集團將以黑龍江豐富的秸稈、畜禽糞污、生活垃圾資源為依托,以生產炭基生物肥為主導,以農村新能源為側翼,以現代農牧食品為基礎,以品牌營銷為飛翼,全面參與黑龍江現代農牧食品產業發展,領航黑龍江現代農牧食品產業發展。
杜絕秸稈發電? ?注重長遠戰略
秸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近幾年來,由于人們的誤讀及多方面原因,認為秸稈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有關部門采取了不盡合理,急功近利的管理方式,鼓勵發展秸稈發電、秸稈工業等產業,尤其是秸稈發電方面投入了巨資,但取得效益并不顯著。
其實秸稈發電并不可取,也是不應該支持的產業,秸稈來源于農田,為人類提供了糧食食品,理應通過腐化、過腹及有機肥等方式回歸農田,繼續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料和肥料,這樣才能形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近幾年,國家拿出大量的補貼,以幾乎行政命令的方式鼓勵秸稈發電。一是極大地浪費了資源和造成資源管理錯位,沒有合理使用秸稈資源及化石能源;二是加快土壤的有機成分及土壤保護的有機質流失,形成土壤的變“瘦”、變“薄”、變“硬”,進而形成荒漠化、沙漠化,威脅和侵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三是減少了畜禽飼料來源,秸稈是畜禽飼料重要來源,增加了苜蓿等飼草的種植量,形成資源浪費;四是淡化了農業科技創新。采取簡單的工業化方式,將秸稈進行焚燒,不能有效形成對秸稈產業科技倒逼的態勢,嚴重阻礙和影響了秸稈產業發展;五是多年實踐經驗證明,秸稈發電企業大多都處于虧損或靠補貼生存甚至混燒煤的狀況;六是秸稈發電一定程度上是“飲鴆止渴”,浪費和減少了發展農業的寶貴資源。可以說,無論從國家或黑龍江區域實際情況,應該堅決杜絕秸稈發電項目。
站在民生角度上,鼓勵農村以秸稈為能源解決炊飲、取暖及小微企業能源問題,是值得推廣的。緣由如下,一是用量較少,估計占秸稈總產量的8—10%左右,不會對秸稈還田造成影響;二是農村地處偏僻,林業全面限伐,需要能源支撐,而運輸天然氣、煤炭等成本高,就地利用秸稈可解決問題,而且秸稈灰還可還田,提高農業炭含量。三是可以通過對秸稈進行莖葉分離技術,使秸稈莖葉部分做飼料,主桿部分進行炭化及做燃料,這樣秸稈成型燃料發燃量可達到4000大卡左右,滿足嚴寒季節熱值需求。
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扶持重點秸稈產業化龍頭企業
行業組織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具有向政府傳達企業的共同要求,同時協助政府制定和實施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有關法律,協調行業企業之間的經營行為等作用。
秸稈產業發展需要行業組織及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支撐,才能有效整合資源和促進秸稈產業發展。
黑龍江省秸稈產業化聯盟是由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促進會發起成立的秸稈產學研組織。多年來,在黑龍江省農委、科技廳、農墾局、能源辦等部門的支持下,在創始人傅廣天先生的帶領下,有效的對接、整合了以黑龍江為主導的海內外秸稈產業資源,與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國際合作中心、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國家現代農林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先后成功舉辦了四次大規模的黑龍江及東北秸稈產業化論壇和秸稈產業展銷會,邀請了北京、深圳、云南、日本、韓國等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題講座,并在齊齊哈爾、牡丹江、綏化等地市舉辦了區域性秸稈產業論壇和產品展銷會,出版發表了《黑龍江秸稈產業化文集》等諸多理論與實踐文章,累計參會參展人數達50萬以上,同時與全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密切合作,成功對接了多個秸稈產業化項目,幫助了眾多的秸稈企業成長,有力推動了黑龍江省秸稈產業化發展,贏得了社會各界好評和認可。
毛主席曾說:榜樣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習近平主席指出,“在活動中注意總結典型,及時起示范推動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俗話說:“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榜樣可以感染人、鼓舞人、帶動人、帶動產業發展。黑龍江作為秸稈產業大省、糞污處理大省,黑土地保護重點省,要建立榜樣,由有關部門樹立省級、地市級、縣市區級重點秸稈產業化、糞污處理產業化、黑土地保護產業化重點企業,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以榜樣的力量帶動產業發展。
弘揚秸稈文化? ?引領產業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產業、一個企業的靈魂,沒有文化一切都無從談起。發展秸稈產業首先要認識秸稈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樣會有效促進秸稈產業發展。
近幾年,我們似乎忘本,對秸稈產生了厭惡,并把它與霧霾聯系起來。其實在秸稈身上,有太多獨特的精神氣質,這些氣質共同組成了獨特的秸稈文化。筆者曾寫過“秸稈—被遺忘的自然文化瑰寶”刊登相關媒體上,現刪節如下:
你真的不知道,秸稈是厚重內斂的。“大言稀聲,大道無形”。秸稈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它們與人類社會漫長的歲月是同步的,承載了非常厚重的人類歷史。但是,秸稈卻以非常內斂的形式,陪伴著人類走過苦難和光輝的歲月,可以說無秸稈無世界。
你真的不知道,秸稈是忠貞無私的。秸稈是大地母親最忠貞的孩子,在農作物生長之時,它不僅傳輸著營養和水分,吸收著太陽的光輝,還要使出渾身解數,抵抗狂風暴雨和各種害蟲和疾病的襲擊,承受著果實的重量。糧食入庫了,秸稈被丟在田地里,即使被焚燒,變成灰燼,他們也無怨無悔,仍然回到母親的懷抱,成為肥沃的泥土,再次為人類奉獻。“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千古名句,其實也是對秸稈精神最好的寫照!
你真的不知道,秸稈是謙卑包容的。你欣賞過油菜花美麗的花海吧,你也曾經為梵高那震撼心靈的作品《向日葵》而贊嘆吧。無論是大自然的妙手天成,還是藝術家的神來之筆,往往都會讓我們忽視了同樣非常重要的秸稈。它讓世間的贊美都給予了那些漂亮的花朵,自己情愿躲在一切繁華的背后,享受一份寧靜,一份恬淡,一份無言的關愛和柔情,這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你真的不知道,秸稈是奉獻擔當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詩句,是對秸稈精神最好的詮釋。“煮豆燃豆萁”,這短短的5個字,就總結出了秸稈對于人類的一大功效,即為人類提供著熱量,為人類的食物加工至成熟提供著熱量供應。在一個浮躁的社會里,在人們都在要求著索取更多的社會里,這種奉獻和擔當,更加應該成為大力弘揚和提倡的難能可貴的品質。
你真的不知道,秸稈是開放多能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秸稈的開放性、與其他領域的結合性與創造性,都有很大的空間。秸稈可以與很多藝術品劃上等號,如麥秸畫、麥草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麥稈與很多高端技術產業也有關系,秸稈不僅可以培育食用菌,甚至還能提煉生物柴油,還可以做中藥。
作為大自然的主人,我們贊揚過朝陽,贊揚過晚霞,贊揚過紅花,贊揚過綠葉,贊揚過青松,贊揚過白雪……其實,從一根根秸稈身上,我們一樣可以發現很多可貴的精神品質,它厚重內斂、它忠貞無私、它謙卑包容、它奉獻擔當、它開放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