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楠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任務。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促進廣大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指明了職業教育今后一個時期改革創新發展的目標、途徑和任務。高職院校要實現這一目標和任務,教師是關鍵,而如何打造“外引內培 德技雙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完成的重要課題之一[1]。
自200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掀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熱潮開始,短短的十余年時間,全國高職院校發展迅猛,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隨在校生人數的增長,教師結構、素質都跟不上整體發展速度,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出現對自己未來“勞動工人”職業定位不清晰、對技術技能崗位沒有自豪感、動手能力不強等現象[2]。導致這些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教師隊伍存在問題。
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源于《辭海》)。筆者認為,師德信仰是指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尊重和信服,并把它作為行為準則去堅守,體現方式便是愛的教育,師德信仰是師德建設的精神源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口號沒有得到很好地實現,導致社會上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思潮,信仰缺失、“三觀”迷茫,教育界中部分教師出現師德信仰危機,出現了人生理想功利化,價值標準實用化的傾向,這些教師在行為選擇上更加偏重眼前利益,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使得他們忘記了對職業的熱愛,忘記了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而未看作是承擔著傳承人類智慧、傳播崇高理想的一項神圣而光榮的事業[3-4]。在這種利益思潮影響下,教師們不去想怎樣“傳道授業解惑”,不想也不愿去做“紅燭”,不僅威脅著教師道德水平與專業發展,更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教育和未來,因而迫切需要高校加以重視、引導和解決。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是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知識結 構中不可或缺的理論素養,是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提高教育教學 水平的重要基礎。高水平的職業院校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專業具有很深的造詣,更要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掌握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組織教學,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因相當多的高職院校是從原中專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的,這就導致這些學校的教師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原中專學校的教師轉為高職院校教師,二是高職院校新引進的教師。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和高職院校需要的“雙師素質”教師有較大差距,可見高職教育理論需要終身學習的理念還有欠缺。
我國于1995年在《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教職〔1995〕15號)中第一次提出“雙師型”教師的概念開始,20年來,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不斷深化,最新出臺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要求到2020年,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探索職業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制度和“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要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輪訓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專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兩個月。“以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資隊伍三年建設情況來看,學院師培工作大膽改革,將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獲取、企業生產實踐等與晉升職稱、定崗定級掛鉤,使得教師從“要我參加培訓”轉變為“我要參加培訓”。即使這樣,學院“雙師素質”教師數量獲取率雖然達到62.4%,但教師實踐教學質量還不能滿足該校“理實一體”課程改革的需要。可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緊迫任務。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決定著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的精神,堅持“外培內引、德技雙進”的師資隊伍建設,不斷促進師德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教師培養制度,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
李克強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說“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這樣的勞動者,師德高尚的教師是關鍵,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做好文化頂層設計,加強教師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作為一種內在精神引導教師去追求人生幸福。教育信仰使教師堅定地認同教師職業及與這一職業相關聯的生活方式,支持教師在萬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絕各種誘惑,引導教師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二是加強愛與責任的教育。教師本身若把教師這個“職業”當做“志業”來做的話,那么 “愛與責任”便是由“職業”通向“志業”的精髓。教育本身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信念、責任等,這些領域也只能用同樣的東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責任等去施加影響。三是加強制度建設。教育部2014年出臺《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和懲處相結合的高校師德建設六大長效機制,第一次明確提出對違反“紅七條”的教師要依法依規給與相應處分。學院明確教師職前、職后的師德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師德考核制度,認真實施師德“一票否決”規定,建立學生、教師、家長乃至社會共同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5]。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人才強校為理念,以抓內涵、調結構、專兼結合為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學院根據人才培養工作需要,著力引進專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注重培養優秀人才、用好現有人才、 儲備未來人才,師資力量不斷增強,生師比日趨合理。每年年初,學院采取基層申報、人事處結合專業學生數及專業教師編制數、院長辦公會確定等程序規劃處本年度須引進的教師數;二是認真學習并用好吉林省有關高職政策、文件。吉林省 “高教強省”文件中對高職院校聘用“長白山技能名師”政策出臺后,學院積極聯系各規模以上企業,挖掘技能人才,現有3人已被吉林省政府聘為“長白山技能名師”,2人正擬聘為“長白山客座技能名師”,學院為這些“技能大師”們建設名師工作室;三是建設一批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學院制訂了《外聘教師崗位設置與聘用管理辦法》,該《辦法》為外聘兼職教師制定技能“雙晉升”、薪酬“雙體系”等激勵政策,省內率先全職引進24名“能工巧匠”為實踐指導教師。四是學院堅持“教學新秀、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校內教學名師”等“四遞進”教師培養機制,目前,學院“第七屆”教學新秀正在進行中,44名骨干教師、25名專業帶頭人、1名校內教學名師、3名行業名師正在教育教學崗位發揮著積極和引領作用。外聘兼職教師中45歲以下占兼職教師總數的31%,近70%具有高級工及以上技術職務,專兼職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堅持和完善“技術技能+教育教學能力”雙進的“雙師”素質培訓體系[6]。一是新教師參加崗前培訓,高校教師資格證連續三年獲取率為100%;二是對教學不超過3年的新教師實行“導師制”,由教學督導組織開展教學基本功講座、聽評課等校本培訓;三是對中青年專任教師加強職教理論、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等培訓,學院連續兩年劃撥師資專項培訓經費150萬元,以滿足師資培訓需求;四是教師參加企業輪訓。學院制定《教師企業生產實踐管理辦法》,要求全院所有教師每兩年不少于兩個月的企業生產實踐,實踐結束考核內容與企業崗位標準、技術操作規范緊密結合,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五是學院對外聘兼職教師注重教育理論、教學能力的培養。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學、教學基本功等講座培訓,教學督導、教學管理部門同志重點聽課指導,與校內教師結對子,使其掌握基本教學方法、手段,提高其勝任教學的能力,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認可。截止至現在,學院專任教師中具有“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62.4%。總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普通高校不同,它要培養的是具有職業精神、滿足崗位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是工作在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是決定教育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這一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是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于一體的“雙師型”教師,既是理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實踐技能的示范者;既是高職院校的教授,又是企業的高級工程師。
參考文獻
[1] 張鐵巖.高職高專“雙師型”師資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75-78.
[2]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0.
[3]黃乾玉.論教師的教育信仰及教師的教育幸福[J].凱里學院學報,2006,24(1):60-62.
[4]吳國友.師德信仰:高校師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3(4):3-5.
[5]盧 清,成 云.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研究,2008(2):27-29.
[6]邱士安,吳菊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技能型人才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