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強,劉 薇,陳 達,陳 智,沈杭燕,舒康穎
(中國計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學生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1-2]。中國計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致力于新材料計量檢測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標準,加強專業特色培養,整合優化教學資源與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針對性配置師資和提升師資工程教育素質,促進專業的良性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不僅對高新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還對我國相關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建設的基礎。國家發改委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重點領域指南》的發文中將新材料作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材料計量檢測標準是指應用測量技術確定材料的固有的內在特性、方法決定的外延特性的表征與檢測標準的科學。《國家質檢總局“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新材料計量檢測標準作為計量科技的重要發展目標。中國計量大學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計量標準質量檢驗檢疫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浙江省重點建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學校計量、檢測的特色優勢和國家新材料產業背景,提出了"寬口徑,重實踐,精材料,懂計量"的專業特色,培養新材料計量檢測創新型人才。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工程認證為契機,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持續調整與實踐,見圖1。
(1)增強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凸顯磁性材料計量、能源材料計量、發光材料計量等,構建了新材料計量檢測特色實驗實踐體系。增設“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新材料分析測試課程設計”;調整“專業綜合實驗”、“材料工藝學實驗”學分;對“材料顯微分析實驗”和“專業生產實習”實踐內容進行調整;構建“基礎實驗-創新實驗-工程訓練”的實踐教學體系。
(2)基于工程認證要求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專業圍繞新材料計量檢測特色安排理論課程教學。專業依托學校質檢特色,平行設置材料類專業基礎課程與計量特色課程,強化了學生計量學、質量管理學概念。在專業課程中加入了材料計量、檢測及標準的相關內容及案例;圍繞專業特色,梳理理論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置“材料基礎課程-新材料應用課程-計量檢測類課程”教學模塊。
(1)圍繞畢業要求指標點,設置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訓練和考核,設計和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專業在2017年圍繞工程教育認證,設計了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作訓練業- 考核評價”的評價體系,圍繞課程目標進行評價;并對專業近3年的課程進行系統評價,即讓專業教師對所教課程重新梳理,又熟悉完善了課程評價體系。
(2)構建“課程-專業-分院”三位一體的反饋和改進體系。任課老師通過不定期測驗、期中測試、作業的結果進行反饋,改進后續教學;專業和分院基于已有的評價材料(包括作業、測試、教學大綱、考試等),對課程教學的反饋和改進進行評價、監督。
2016年,專業設置了用人單位-畢業生-用人單位調查,并通過電話、拜訪等形式征求企業、畢業生等對專業培養目標、辦學條件等的意見收集,并用于改進。
增強專業教師提升企業實踐鍛煉和培訓經歷,尤其是在學校和中國計量研究院支持下,加大材料計量檢測隊伍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積極走出去,參與企業工程實踐和自身能力培養。同時,專業努力“引進來”,邀請企業界專業人士參與專業教學實踐。舉辦“材高行遠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交流。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是系統工程,牽涉專業、學生、教師、工業界以及相關的教學實踐評價、反饋改進等;專業在過去兩年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梳理、構建了“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反饋改進”一體化的規章制度,并在2017年進行實踐,取得明顯改善;專業在2017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進校專家贊賞了以"新材料計量檢測"專業特色、圍繞專業特色開展課程實踐教學、評價、反饋及改進的辦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