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明 于 靜
(吉林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8)
東北地區氣候特征明顯,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因此,各民族民居建筑形態各異。在幾大民族雜居的大背景下,一個文化強勢的民族影響或者主導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交融現象明顯。大多數少數民族民居存在著同一地區的不同民族建造同種形態民居的現象,還有的是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擁有不同民居的復雜現象。在對單一民族民居進行研究調查時,不能忽略其他少數民族與其文化交融對民居造成的影響。
漢族自清期時期入關以來,對于東北地區的地域性、氣候性也適應了許多。漢族民居院落空間延續了平原地區的建造特色,四合院式院落經過長時間的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對當地氣候的適應,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滿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早期居住在山里,逐漸向平原地區遷移,與各民族雜居在一起,逐漸形成了滿族特有的合院形式。
漢族與滿族院落形態布局基本一致,都是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四面圍以圍墻,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建筑理念。在空間布局上,采用以南北向為軸線的方式控制院落空間對稱,嚴格遵照中軸線對稱的原則。院落以正房、廂房為其基本形態,院落內部較為寬敞,一因東北地區的冬季嚴寒,要注重防寒,保證充足日照,因此,正房和廂房間距離較大,不會相互遮擋光照。二是因為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建造院墻時可以多占一些土地,漢族人把土地視為財物,因此院落布局總體較滿族人復雜。
漢族民居和滿族民居因文化的差異,宗教背景的差異又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風格特點和生活習俗。各民族的院落空間的演化也充分表達著地域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
滿族和漢族都是以中軸線對稱的空間布局為主要形態。但漢族院落空間以正方形為基礎,在此之上延伸出矩形院落,房間是以“一正兩廂”式的二進院落為基礎,平面形式是以“圍合型”和“銜接型”為基本結構形式,延伸出三合院、四合院以及二進三合式、二進四合式等院落形式,內外院之間會用影壁進行分隔或者用二門、腰墻相隔。以正房為主要住所,一般為三開間、五開間,有的有錢人家為七開間,廂房一般為三開間。漢族院落遵循完全的空間對稱性,并且結束端明確,大門的位置位于院落南墻的正中間,漢族院落私密性很強,為了防止能望到院內,有影壁作遮擋;還有很多有錢人家的漢族院落強調軸線邊緣線,是為了更加突出中軸線,會增加甬路。而滿族民居主要的院落形式為矩形,正房為三開間到五開間,兩側帶有廂房,有的人家正房與廂房之間會有廊子連在一起,有的正房前會有前廊,布置較漢族更為松散,有的滿族人家不注重中軸對稱,但院門一般會設置在南墻的中間,也不設置影壁,只有一側有廂房,鄉村住宅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為了方便車馬通行,滿族房屋與院墻之間間距較大,空余出道路車馬可圍繞通行,另外還有空地用作種植、堆放雜物,通常被稱為“苞米樓”。
漢族人等級意識非常嚴謹,他們十分強調內外差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同時漢族民居防御性較強,這與它在東北地區的長期發展是分不開的,起初為了防御馬賊,因此他們的院墻修建的很高大,富裕的人家高度能達到四到五米高,厚度一米多。有的漢族人家用房屋的墻直接作為院墻,對外封閉,院落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在院落四角設置炮樓,炮樓是正方形,用磚石塊砌成,非常堅固耐用,這成為漢族民居典型特征。滿族民居院墻較為低矮,有的甚至用木桿圍城院墻,俗稱“障子”,利于通風,院內經常中一些菜果,還有的人家用石頭砌筑成院墻,同樣比較低矮,僅起到分隔內外的作用,而且滿族房屋與院墻留有一定間距,不把房屋的墻作為院墻?!洱埳硲鹇?屋宇》記載:“土垣高不逾五尺,僅可欄牛馬,門亦如闌,穿橫木以為啟閉”,這也體現了滿族人對外較熱情開放的生活習慣。
漢族的煙囪形式和大部分民居沒有什么異同,都是在屋頂上用磚或者石塊砌筑出高屋頂一些。而滿族因為室內設火炕,煙道通常與室內地面平齊,當煙排出煙道時會低于室外底面,因此煙囪要落地設置,俗稱“跨海煙囪,這成為滿族民居的典型特征。據說跨海煙囪來源于山林中的滿族人,山林中的滿族人都用木材、樹皮、茅草等搭建房屋,如果煙囪過于靠近房屋會引起火災,隨后這個建造習俗也被引入平原地區。煙囪一般距離房屋三四尺遠,通過煙道相連,高度高出屋頂很多,形狀為上粗下細,以前大多采用粗壯的空心樹,或者用磚石等搭砌成上粗下細的形狀。煙囪在鄉村民居中還有祭祀的說法,人們認為去世之人的靈魂會寄身于煙囪根部,因此每到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家中兒女要在煙囪下燒紙祭奠去世老人,以保他們的靈魂得到安息。
漢族信奉佛教,儒家文化是他們文化的主體,這種觀念滲透到了他們生活中的各方面,比如家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男女有別,這種宗教制度下,他們以左為貴,正房的明間為起居會客之用,家中最年長者要住在左次間,按照長幼依次在右次間、廂房。另外漢族人家祭祀祖先一般會選在正房的堂屋,代表著主尊和永恒,是家庭團結的核心。而滿族信奉的是薩滿教,薩滿教是在原始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相傳在很早就出現了薩滿教,也影響了滿族人的生活習俗,體現在他們信奉“以西為貴”,供奉的祖先、神明都放在西炕上;還有具有明顯宗教信仰的“索倫桿”,這是一根高度大約為一丈,頂端有圓形銅頂的桿子,相傳烏鴉曾經救過滿族人的祖先,為了感謝,人們就在銅頂上放一些五谷雜糧,逐漸地,就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代表著為一家人祈福,一年能風調雨順。
滿族民居與漢族民居都選用當地木材、石塊為建筑材料,文化淵源相近。雖然都是圍合式空間院落形式,但是兩個民族在長久以來的歷史中處于不同的自然和社會文化中,在發展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形成了各具風格的民族民居文化。
村落的布局以及民居的形態是地域性與民族性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其中包含了文化、習俗、信仰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氣候,這是影響建筑具體空間形態和平立剖等設計的;民居的文化性指民居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中,經歷了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影響,反過來表現著人或者社會,這種相互的影響是人居住的目的,也是建筑的文化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于這種影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對滿族和漢族這種合院式傳統民居加以保護,還要建造、改造更適于人們生活的院落空間,發揚各傳統民居院落布局的優點,才能使其可持續發展。
[1]范麗業.馬玉斌.淺析滿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空間布局特點之比較[J].安徽建筑.2009
[2]赫秀春.北方地區合院式傳統民居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06
[3]徐燕文.滿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D].建筑.2017
[4]楊茜.翟輝.滇西南同地域佤族與傣族的民居比較研究[J].Value Engineering.2014
[5]金良生.滿族建筑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