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菊
(太原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簡稱POPs,主要指通過各種環境介質(大氣、水、生物體等)能夠長距離遷移并長期存在于環境,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高毒性和遠距離遷移性,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主要分為殺蟲劑、工業化學品(多氯聯苯(PCBs)和六氯苯(HCB))和生產中的副產品(二噁英和呋喃)三大類?,F階段關注最多的特征污染物名稱為二噁英、全氟新基磺酸類化合物(PFOS)和六溴環十二烷(HBCD)。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當前全球環境保護的熱點,其具有如下危害:1)理化性質穩定,通過蚱蜢跳效應進行遷移和全球蒸餾效應在全球循環,在環境中存在數月甚至上百年,很難被降解或消除,且現階段對其的預防和治理技術單一;2)一旦其進入食物中可通過食物鏈傳播并進行累積,從而對生物體造成潛在不可逆轉的危害,現階段已確定的危害是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降低生物體的病毒抵抗能力、干擾內分泌系統、引發腫瘤致癌等。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量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為了防治POPs,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于2001年5月23日通過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公約》于2004年11月11日對中國生效,標志著我國削減和控制POPs的開始。
統計工作是政府全面、準確掌握POPs排放源及其排放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制定POPs污染防治政策和計劃的可靠數據資料來源和重要技術依據。作為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締約國,我國認真履行承諾和義務,研發了全國POPs統計年報信息管理系統,開展了POPs統計報表工作。為了確保POPs統計報表工作順利有序進行,一方面,我國開展了各區域污染源調查等基礎性的數據調查工作,明確了POPs的生產、使用、分布、排放、貯藏及污染場地等內容,制定了相應的控制方案和措施;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新技術的發展,我國不斷修正POPs的公約內容,新增POPs的統計,禁止生產、流通、使用和進出口的種類,逐步淘汰或者限制部分POPs的應用技術等。此外,我國對于部分POPs特定豁免用途的和可接受用途的POPs也作了相關的規定,并通過研發替代品、加強監督管理等措施,確?;砻獾狡谇叭刻蕴蛑鸩教蕴?。
現階段,我國POPs統計取得如下成效:1) 針對斯德哥爾摩公約中涉及的POPs而言,多氯聯苯電力設備已基本檢測、淘汰處置完畢;含殺蟲劑的污染場地的監測、土壤修復等工作也在穩步進行中;鎂生產因數據也已比較完善。2) 針對國家規劃的重點行業即廢棄物焚燒、鐵礦石燒結、電弧爐煉鋼和再生有色金屬生產行業而言,我國的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且污染防治措施經多次技術改造也相對比較完善,其統計結果比較準確,能真正反映環境污染狀況。
POPs危害具有潛在性、隱蔽性及突發性,是化學定時炸彈,一旦發生重大污染事件,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然而,現階段管理部門對其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和配備力量有限,污染防治工作(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僅局限在看得見的、聞得見、摸得著即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污染物,而對于新型的、危害大、潛伏周期長、遷移能力強、表象不明顯的POPs污染防治工作認識不足,導致宣傳工作力度不大,公眾對其危害缺乏足夠的了解。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的POPs統計報表工作存在經費短缺,監管等方面能力建設不足等缺點。主要表現為:1) 有限的資金與人員,造成監管體系不完善,執法監督不到位;2) 專項經費不足,檢測機構少,企業不自主檢測,造成企業信息統計不全面;3) 沒有經濟補償方式,造成低檢測率及企業數據準確性不足,進而導致上報的調查基礎資料很難滿足現階段污染防治工作全面開展的現實需求和成果有效性的合理利用。
由于POPs為抽象的有機物污染,針對其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相關政策依據相對不足,導致日常的工作中缺乏明確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作為依據,執法工作開展比較困難,最終使得其削減控制工作難度大。而且,即使部分相關制度已建立,但在執法過程中存在企業說情,對企業的處罰力度不夠狠等現象,導致僅有的制度形同虛設,企業出現屢罰屢犯的現象。
POPs污染是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然而現階段由于經濟利益、環境利益與人身健康的利害關系不確定,地方政府各單位的配合也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造成其污染防治聯動機制不健全,污染物的處置與跟蹤工作脫節,以致出現了“多人管理,無人負責”的局面。同時,還存在已收集的地方基礎數據、國內外先進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技術等信息資源不共享,造成POPs的污染防治工作進展緩慢。
針對POPs防治,我國現階段所做的大量工作僅局限在污染物污染狀況的調查和初級防治階段,大多行業的污染防治措施僅僅為末端的袋式除塵器處理。換言之,POPs污染和治理的特殊性與基礎環境背景資料的嚴重不足,導致國內關于POPs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工作開展緩慢,對其污染控制技術相對較弱。
1) 堅持政府主導,提高思想認識。即提高政府、企業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的對POPs統計工作的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推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企業主體責任,使企業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實施計劃和政策,提高企業守法自覺性,自覺開展POPs的污染防治工作。
2) 強化輿論宣傳,鼓勵公眾參與。通過專門的網站、報紙、宣傳冊等方式開展宣傳教育,加大POPs危害和可防可控的宣傳力度;定期公布涉及POPs的企業信息,同時通過媒體曝光企業環境違法行為,保障群眾環境知情權,積極引導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到POPs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中。
1) 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爭取國內外社會資金和技術的支持,通過專款專用,提高監測和執法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完善健全環境監察體系,壯大監督管理隊伍。
2) 健全環境經濟政策法規,切實落實各部門的監督責任。執法、監督、檢查只是輔助手段,提高企業整體思想認識和業務素質才是重中之重。因此,要通過完善相關環境經濟補償和政策引導,鼓勵企業采用有利于POPs削減的生產方式,逐步建立促進企業主動削減的經濟政策體系。
1) 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加大處罰力度。增強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用數據說話,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做到一次觸犯法律,永久失信,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處罰必重”,進而營造人人敬畏法律的環保新環境。
2) 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嚴格環境準入條件,建立污防長效機制。國家應逐步完善清潔生產標準體系,將POPs的削減和控制作為清潔生產的重要內容,鼓勵采用有利于POPs削減和控制的工藝技術和防控措施。同時,在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中要充分考慮POPs削減和控制要求,將POPs作為主要特征污染物逐步納入到環評審批和監管重點中,納入環境管理的日常監督管理范圍內。
1) 強化國際與部門間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削減和控制POPs污染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產業、多部門的綜合性工作,要減輕或徹底解決其影響,必須將控制和消除POPs污染納入到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為此,必須增強履約國履約意識,加強國際間及各部門的緊密合作,建立健全高效協調、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以做到共享基礎信息和數據,成果共用,最終達到POPs治理終極目標。
2) 切實落實各部門的監督責任,實現源頭消減和過程控制。各級政府牽頭,召開專題聯席會議,協調各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POPs削減和控制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同時,建立地方信息中心,促進數據及分析結果的交流,共享環境監測、執法信息,定期向公眾公布POPs處置情況,及時發布相關研發成果及新增、淘汰、替代品等信息,確保統計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從而達到“污染物源頭消減,全過程控制,后續妥善處置”的目標。
1) 加快科技研發,鼓勵使用替代產品。應將預防、減少和控制POPs產生的替代工藝、替代技術,以及過程優化、尾氣凈化設備等列為重點,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合作,積極研發環境污染小的替代產品,開發更清潔的技術,更新、替代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和原材料,實現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管理。
2) 提高研發能力,改進污染防治措施?,F階段POPs污染治理治理技術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焚燒法及生物降解法等。然而,針對全球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單純的一種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為此,應研究開發新的治理技術,如通過生產線淘汰關停,現有工藝和污染控制升級改造,以新帶老等來削減污染嚴重的POPs污染物。同時,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污染物,多種方法聯合使用達到治理目的。
POPs比常規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危害更大,且是全球性的傳播,其污染治理技術是全人類共同解決的技術難題。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貫徹“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預防先行,治理后補”的理念,廣泛宣傳教育,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共享機制,加快科技研發,完善管理體系,真正實現環境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