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周報》是邢臺日報社旗下一本地方都市類報紙,創刊于2011年。創刊以來,《邢周報》在致力“內容為王”的同時,兼顧非業務類工作,熱心社會公益,持續廣泛開展大量社會活動,在邢臺當地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公信力和良好社會影響力。
《邢周報》在基本業務之外,通過大量非業務類工作探索出一條地方都市報的社會發展之路。本文以《邢周報》相關實踐,分析地方都市報非業務類工作的社會角色。
《邢周報》非業務類工作主要圍繞“積極向上,綠色健康”的社會公益活動為主題,面向全年齡段覆蓋。
《邢周報》自創刊之初即著手建立“小記者”群體,經過幾年發展,成立了“邢臺日報社小記者協會”作為這一群體的組織管理機構。最高峰時,旗下小記者注冊人數逾萬人,是邢臺市最大的學生公益性社群組織。“邢臺日報社小記者”走進校園,以全市數十家中小學為基地學校,建立聯盟關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構建“校外課堂”。
圍繞小記者開展的常規固定活動包括“我為媽媽洗洗腳”等孝親活動,“百業探秘”等了解各行各業工作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烘焙”、“折紙”等技能養成活動,特別是面向全國的“外地游學”等素質提升活動,深受小記者歡迎。補充了學校教育的同時,也為青少年搭建了可信賴的社會教育平臺。
依托報紙資訊平臺,建立《邢周報》“她生活”群體,為中青年女性生活體驗類社群組織。通過定期開展“觀影”、“手工制作”、“品酒會”、“茶會”、“美妝美甲體驗”等品質生活體驗類活動,凝聚了大量女性讀者群體參與和關注。《邢周報》為大量都市女性提供了品質優越的社交平臺。
《邢周報》歷年來持續開展的大型活動主要是以“綠色健康”為主題。其中“小記者植樹”活動、“太行山帳篷節”及“環七里河徒步”是《邢周報》開展的較為大型的綠色公益活動。
“小記者植樹”活動連續多年打破邢臺單次活動人數最多記錄,最多的年份有5000余人參加;“太行山帳篷節”是邢臺市第一次出現以綠色生活為主旨的戶外體驗活動,成為后續各種“帳篷”類活動的樣板;“環七里河徒步”是每年保留品牌項目,倡導邢臺市民回歸自然健康的生活狀態。《邢周報》通過組織策劃綠色公益活動,塑造了自身“綠色健康”的社會形象,贏得了讀者的信賴和歡迎。
近年來,《邢周報》圍繞工作主線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內容,不斷開拓非業務類社會公益活動,并將兩者有機結合,實現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邢周報》各欄目設定,以“社會公益”為主流價值導向。結合邢臺當地報道素材,擔負弘揚社會正能量,擴大社會公益認知等媒體社會責任,樹立報紙“公益”形象。同時,“名正言順”地開展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結合“務虛”的報紙報道開展“務實”的社會實踐,虛實結合,使《邢周報》公益形象深入讀者,形成廣泛社會影響力。
《邢周報》歷次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在報紙內容上均有相應的前期主題內容策劃報道,以及后續的宣傳報道,為當次活動提供輿論造勢和成果展示。通過報道內容,延展各類非業務工作持久力和影響力。通過相關內容報道,加深活動價值內涵,提升活動品質的同時,起到總結作用,特別是具有活動留念意義,參與者往往將報道內容在“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平臺發布,實現“一次活動,多次宣傳”的效果。
《邢周報》社會公益活動的開展在報紙業務范圍之外開辟了全新的影響力傳播平臺,形成了以“報紙宣傳活動,以活動推廣報紙”的良性互動。在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認同,為《邢周報》吸引了大量訂戶,有效刺激報紙訂閱數量穩步提升。讀者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更加了解《邢周報》的內容設定和需求,面向“秀生活”、“老照片”、“老邢臺”、“邢人行樂”、“邢襄書畫”等欄目的讀者來信和稿件應接不暇,從而保證了報紙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質量提升。
在《邢周報》開展的一系列非業務類工作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環境的發展路徑。
《邢周報》迎合各個年齡段需求所開展的各類非業務工作,都以一定規模的群體平臺為依托。構建自營群體平臺,并通過日常維護,保證群體活躍度和活動參與度,是歷次活動成功的基礎。
統籌廣告部門市場資源,結合合作商家的推廣需求,在不偏離社會公益主題的前提下,制定活動方案。媒體在其中扮演紐帶角色,以媒體公信力凝聚的讀者群和各個自營群體向合作商家尋求“變現”,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媒體、商家、讀者群多贏局面。
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是維系群體的主要平臺,也是活動宣傳推廣的有力工具。報紙通過宣傳報道凝聚非業務類工作的社會認同和價值,以多重新媒體鞏固這一影響力,使紙媒品牌得到最大范圍的覆蓋。
在地方都市報式微的行業大環境下,《邢周報》在業務工作之外,探索出一條以從事公益活動為主的非業務類工作之路。在持續積極塑造自身多重社會角色的同時,創造性的開辟出新的生存模式。
地方都市報轉型發展,是行業近年來共同關注的話題。《邢周報》的實踐為中小城市地方都市報行業轉型提供了一個較為成功的參考樣本,在基本業務范圍之外,在非業務領域提供了實踐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