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是對立存在的,新媒體的新就新在了它主要是運用數字化系統、網絡技術、因特網、寬帶局域網、衛星搜索定位,配合手機、電腦和電視機終端,通過這些設施向用戶們展現了各種服務形態和傳播樂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很多的不同,新媒體比傳統媒體較先進,因此,記者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記者要想改變工作態度,那必須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思考問題時,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并且對待工作要有開放、平等、互動、合作的心態。
別具一格思維。根據自己的不同愛好,做事方法,記者要在互聯網上制作不同風格的產品,以滿足用戶需求。
互相進步,互相分享思維。這個時代下的新媒體,屬于社會中的一大特色,所以,記者必須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使自己更快的投入工作中。
全球式思維。互聯網已經漸漸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記者必須以自己寬大的胸襟迎接互聯網,學習新聞傳播的全新理念,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跨越思維。互聯網數字技術發展的日漸清晰,而傳統媒體發展的越來越模糊,記者要從新媒體中著手,培養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
為了使新媒體在社會中正常發展,記者必須做到對自己重新定位,在這個“全民記者”的社會環境下,記者必須改變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根據《2015年中國網絡媒體用戶研究報告》中指出,對新媒體感興趣的用戶平均年齡都在26到35歲,所占比重49.5%,其中新媒體的主用戶是男性。在男性群眾中,第一位男性使用新媒體觀看的是新聞資訊,所占比重53.7%,而女性觀看新聞資訊所占比重為49.3%。因此,使用新媒體的用戶不僅年輕,而且用新媒體獲得新聞資訊的是通過網絡。
1.多方位采集
在新時代環境下,新媒體變幻莫測,記者獲取一些新聞資訊可以從各種軟件,各種網絡上轉發或者收藏,運用一些手段將用戶喜歡感興趣的新聞資訊挑選出來,對新聞資訊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做出比較專業有深度的新聞資訊。雖然一些“公民記者”能抓住一些突發事件,但是記者還是有機會的,記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采訪、調查和審核,對突發事件進行判斷,為人們展示出事情的真相。除此之外,記者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手段,插入一些鏈接、圖片和音樂,為民眾進行實地報道,以豐富的內容吸引人們的眼球,并為人們解開是什么到為什么的突發事件,從而滿足人們對新聞資訊的需求。
2.多渠道推送
在新媒體空間,用戶不但是信息的生產者,還是信息的接受者,這就要求記者要時刻跟隨著用戶,用戶去哪里,記者就去哪里,任何一個傳播途徑都不能放棄,多方面向用戶展示信息。傳統媒體要想與新媒體合二為一,就不能隨波逐流,必須要主動修飾主題,和一些不相干的內容打持久戰,只有這樣,二者才能合二為一,共同進步。
3.地域化特色
電視媒體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地域不同的人們關心的還是自己身邊的事情,本地域里的新聞要采取全面獲取的策略,這就叫做做足,在這同時電視新聞的特性要毫不猶豫的表現出來,把新聞里的圖片和記者采訪到的事發現場及時快速的更新,新聞的最大特點是表明我在場。記者以后要突出新聞的長處,彌補新聞的不足,這樣新聞才會有不一樣的價值。
在從事新聞工作時,記者必須要具備足夠的法律意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統一,不能以自己所擁有的法律權利來謀求自己的私利,不能對任何一點的新聞點擊量和收視率進行惡意炒作,獲取采訪資料時要用正規手段,切忌用非法手段獲取信息。記者要潔身自好,維持自己所擁有的道德底線,正確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身為記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從業水平;記者要重視弱勢力,不參與公民的隱私權。
記者自身要具備專業的道德主義精神,為觀眾展現出新聞熱點背后的故事,讓聽眾真正的了解新聞。另外記者要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對任何新聞不能有偏見,遠離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不能被他控制,堅持公平公正的職業道德,這是公民記者和職責記者所沒法比的。
現在,在新媒體時代下,出現新的信息不足為奇。記者應該時刻保持有問題的頭腦,抱著隨時隨地思考的態度,從現象中找到真理。而一些“公民記者”因為缺乏束縛,他們傳播新聞的速度較慢,而且真理和虛假信息分辨不出來。他們很過分的挖掘當事人,容易泄露當事人的行為隱私,產生網絡暴力事件。最后新聞記者自身需要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堅持自己的職責操守,運用正確的手段,對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取證,對事件真實的報道。
[1]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2015.
[2]李曉亮.傳統媒體人要堅守好“傳統”[J].青年記者,2012(31).
[3]操瑞青.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記者職業深化[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4]閆肖鋒.全能記者時代的到來[J].青年記者,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