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促使新聞來源更加多樣性,傳播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新聞報道具備動態性特點,促使新聞的傳播過程具備越來越高的互動性。這就促使信息傳播途徑和受眾們對新聞的接受習慣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能夠和當前時代背景相契合,需要深入研究,找出一種適應時代發展和業態特點的新聞寫作模式。
在2017年1月,中宣部舉行并且推進了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會議表明,要將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之間進行深入融合,快速將兩種媒體從融合的相“加”階段逐漸轉向相“融”階段,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兩者之間融為一體、合二為一。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逐漸從紙媒向著網媒方向轉變,促使中國進入到融媒體時代。大部分報紙已經突破了“一張報”的概念,當前不但存在網絡端的電子版,同時還向著“兩微一端”的方向發展。例如,人民日報所提出的“中央廚房”媒體結構理念。借助新媒體中的硬件基礎以及技術平臺,為其重新配置相應的媒體資源,對采編播發的網絡和流程進行重構和再造,針對媒體資源做出重新配置,“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傳播”。在2016年,我國新聞媒體開辦的公眾號關注度已經達到了41.5%。這一變化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挑戰,但除了媒體形式的多元化,怎樣操作才能夠讓“中央廚房”給大眾帶來“美味佳肴”,不但要和百姓的審美情趣相適應,同時還能夠滿足內在需求,進一步提升新聞傳播能力、提升新聞影響力和公信力。
在新聞稿件中,新聞標題是對稿件內容的一種綜合把握,制作標題,不能側重一點,而不考慮其他內容,以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在當前融媒體環境當中,“標題黨”就是指為了奪人眼球,賺取點擊,對標題進行夸張處理,賣弄噱頭,導致內容和標題之間聯系不多,甚至毫無關系。
真實性屬于新聞的生命,存在一些新聞過于重視“首發”忽略了新聞是否真實,為了追去網絡的“爆點”,過分搶抓快、熱、新、奇的新聞。也有的進行斷章取義,故意渲染。這種做法導致發表的新聞對當事人和社會穩定帶來影響。
傳統的新聞寫作,對于新聞從業者行為帶來比較為明確的法律約束,但是在一些網絡空間中,在信息傳播上的法規還不是十分完善,加上媒體生產主體存在多元性,傳播途徑存在多樣性,監管上存在較大的缺失。融媒體新聞寫作,需防止出現隨意化、打擦邊球的傾向。
在新的融媒體時代,應當對新聞的產生和傳播提出新的定義。在相應的融媒體環境當中,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的個體,不但被當成是信息的受眾,同時也是信息以及相關的產生者。新聞工作者需要積極探索,對寫作模式進行進一步創新,高度真實對新聞資源和新聞內容進行重新審視和整合,且新聞傳播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提供保障,并且要確保信息傳播視角的具有多元化特點。
傳統紙媒新聞,僅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進行傳播。在新時期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在文字和圖片傳播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聲音、動態視頻以及VR技術等。通過這種形式,促使新聞媒體事業逐漸邁向新的領域。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形式,逐漸從原來的平面化形式,向著全方位立體形式轉變,人們不滿足于傳統的圖片和文字形式。制定了3D視頻、VR虛擬場景體驗和全景圖片等方法,進一步對新聞的視覺效果進行進一步優化,最終提升了新聞的傳播效率。
如今屬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的動態性和時性屬于新聞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想促使新聞能夠真正的進入到融媒體中,需要進一步更新新聞報道和制作技術。以某媒體集團為例,集團在實施融媒體改革過程中,實施了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及技術革新,構建了相應的媒體指揮中心,對人事制度做出全面調整。三報人員和網絡、新媒體從業人員等進行全面整合,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和傳播等技術進行優化。對新聞制作流程進行簡化,有效節約了新聞制作時間,為企業未來全方位占據信息市場主導地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三報進行改版,對一些健康有益的信息進行傳播,傳遞正能量,吸引不經常上網的中老年人,對文字和圖片等進行綜合應用。提升了新聞的動態性和實效性,強化了新聞和受眾之間的互動。
隨著網絡、各種媒體軟件的迅速發展,將我們帶入了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傳統媒體需要充分利用并發揮自身優勢,促使輿論引導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發揮,確保及時有效的掌握輿論的主動權,針對那些主動應用人群,進行充分有效的傳播,進而獲得較為良好的社會效應。
[1]譚榮.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寫作藝術之美淺析——評《新聞寫作藝術辯證》[J].新聞愛好者,2017(02):102.
[2]張藝冰.自媒體時代下的八卦新聞寫作特征——以娛樂類公眾號“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為例[J].新聞知識,2017(02):85-89.
[3]高慧華.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發展趨勢與記者素養探微[J].新聞傳播,2015(16):24+26.
[4]周怡.媒介融合下新聞寫作的實踐教學改革[J].青年記者,2015(11):87-88.
[5]賀曉宏.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33(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