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播音主持行業的從工業人員也并非都是播音系出身,比如孟非、郭德綱、蔣昌建等,他們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話,而是有獨特的播音主持風格,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除此之外,專業出身的播音員,像趙忠祥、李詠等也是具有非常容易辨別的聲音和主持特色。因此,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播音員必須通過不斷地創新,找到自己的風格。
通過觀察當前廣播電視臺的知名播音主持人可以發現,他們一旦確定下來自己適合主持的節目類型之后,一般不會再更換到不同類型的節目中主持,比如白巖松是新聞節目主持人,朱迅是綜藝節目主持人,撒貝寧是法治和文化類節目主持人等,而那些在播音方面總是缺乏自身風格特點的播音員往往是還沒找到自身的聲音優勢,并處在不適合自己的節目類型中。
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作為播音員,其聲音必須有辨識度,也就是說,當觀眾一打開收音機或者是電視,即便不看是誰在主持,也可以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尤其是廣播臺的播音員,不見其人只聞其聲,更要有聲音個性。但是一些剛剛入行不久的播音員習慣于模仿別人,想要主持的更專業一些,但是反而缺乏了自身的聲音個性特點。
播音員的聲音是具有情感塑造的作用的,但是有的播音員在播音時往往找不到相應的情感狀態,于是就容易出現缺乏情感表現力的問題。比如在主持娛樂節目時,播音員的播音風格應外向、大方、隨意一些,而過于拘謹的話還會影響到整個節目效果的實現。而很多播音員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把握不到合適的情感狀態,播音風格就會出現問題。
播音員播音風格的創新主要是依靠播音員自身的能動性來實現的,筆者學習播音已有多年,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風格特征,基于以上問題可見,播音員播音主持風格的創新是非常必要的,每個播音員都應該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播音員的播音風格應和所主持的節目相一致,很多時候播音員并不能一上來就選擇自己想要主持的節目,因此這就十分考驗播音員的播音主持能力。為了形成播音風格,播音員作為節目的核心人物,要形成播音風格和節目風格的一致性。然后,在主持好現有節目的基礎上,逐漸找尋自己的播音風格,從而在不影響節目發展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和特色。比如楊瀾一開始主持《正大綜藝》屬于綜藝節目,但是該節目本身具有較強的文化性,楊瀾也就形成了具有文化氣質的主持風格,這與她后來主持訪談節目、形成文化氛圍濃厚的播音風格一脈相承。因此,播音員創新主持風格時要把握節目的特色,形成自身最佳的播音狀態。
播音員在播音時有時是有稿播音,有時是只有主持大綱,其他的自由發揮,不管是何種形式,播音員都需要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進行二次創作,展現出自己的播音風格。因此,播音員首先要塑造出識別性強的聲音特色,并將這種聲音特色穩定下來;其次是要形成不同風格的播音特征,比如知性理性、風趣幽默、具有親和力等不同的特征,也可以說是給自己貼上一個“風格標簽”,然后在這個特定風格中不斷進步和發展;最后,播音員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形成內涵豐富的播音表現力,讓觀眾感受到播音員內在的氣質特點。總之,播音風格的創新離不開播音員本人的不斷摸索。像筆者本人是朝鮮族,具有朝鮮語語言方面的優勢,能夠完成朝鮮語的播音,并且塑造出性格鮮明的朝鮮語音色,從這一方面入手也可以挖掘出自身的播音個性。
在播音員播音時,要對播音的內容比較熟悉,播音的內容不同,所要展現出來的情感也不同。從央視的新聞播音中就能夠看出這一點,而且央視主持人對播音情感的把握十分到位。而年輕的、缺乏經驗的播音員更要從聲音情感塑造這一點入手,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播音員可以在業余時間通過對各種不同種類、不同內容的播音稿的反復練習來增強播音的情感表現力,在練習時可以錄制下自己的聲音,然后在回放時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斷改正,直到形成比較好的播音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播音員的競爭壓力更大,播音員必須要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比如具備有辨識度的聲音、形成自己的節目風格特征、融入恰當合適的情感等,而且在向播音前輩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去模仿別人的聲音,而是要去總結前輩的風格特色和形成過程,從而找到自己的風格探索之路,并實現自身播音風格的創新。
[1]趙娜.淺談播音員播音風格創新之我見[J].西部廣播電視,2016(05):177-178.
[2]吳鳳婷.淺談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的創新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