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前提首先是教育機會均等,而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古已有之,教育機會均等的大規模實踐也早于上世紀后半期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之時便已起步,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6條中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就表明,促進教育公平,在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標。但時至今日,“教育的公平性”并未能在任何一個國家完全實現。在我國也是如此,由于自然、人文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復雜原因,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社會發展狀況參差不齊,地區間教育機會狀況失衡,“教育公平”還未能實現。
教育機會均等至今有幸獲得眾所公認的界定。就現有各種界定來看,至少可區分出三種意義上的“教育公平性”概念。第一種是“起點公平”(包括就學機會及學校條件的公平),第二種是“過程公平”(包括教育內容及師生互動的公平),第三種是“結果公平”(包括學業成就、最終所獲學歷及教育對日后社會生活機會影響的公平。)那么就第一種“起點公平”而言,導致就學機會不平等的原因可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地區差異、階層差異與性別差異。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社會發展成梯度推移格局的后發性大國,地區差異已成為社會差異的一個重要范疇,成為我國教育無法躲避的一個社會背景。它的存在導致我國不同地區間教育機會嚴重失衡。就教育機會問題來說,地區社會發展水平影響所及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區的經濟實力及其教育投入。相對而言,發達地區引起經濟實力較為雄厚而有能力撥出較多的教育投入,不發達地區引起經濟實力比較薄弱而較難拿出較多的教育投入,甚至不能滿足實施一定的學校教育所需最低限度的經費。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眾的家庭支出、地區的地理自然環境及文化傳統與教育價值取向綜合地決定著地區的教育機會狀況,也是導致不同地區間存在著教育機會狀況的失衡。
北京與其他地區的教育機會不公的形成原因是多樣化的,首先,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匯集著更多的教育人才;其次北京市屬生源地的考生人數較少但優秀的學校很多,這直接形成了北京考生更容易升學的情況;此外,北京市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分離較早,也為高考分流了一部分考生,降低了競爭壓力。
相對于一些考生眾多的省份,如:湖南、河南等。北京考生的人數很少且仍舊朝著降低的趨勢發展,然而招生名額卻不斷在提高,所以北京的考生要升學是十分容易的事,加之北京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眾多優秀學府坐落于北京,也為北京市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總而言之,北京占據著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考生人口少,政府的資金投入又大,為北京考生提供了“天然”優勢。
北京市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實力、教育資源都屬于我國的頂級水平,也是一個人才匯集之地。其發展對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吸引著眾多的優秀人士。然而,于北京就業仍舊是一個較為困難的事,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大學生就業會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留京指標”“進京指標”都限制了用人單位的選擇,他們不得不選擇更多生源地為北京當地的考生,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也會在招生時更加傾向生源地學生,這樣就降低了北京等發達地區學生的錄取要求,而提高了外地學生進京學習的難度。
近年來,北京市開始實行相應的素質教育,讀書考試不再是學生唯一的任務,學校更注重他們的全面發展。很多大城市的學生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他們的見識更為廣闊,組織、交流溝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得到鍛煉,所以綜合素質很不錯。
因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北京及其他發達城市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低于普通地區甚至不發達地區,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也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而定,但我們不能視其為合理,任這種不平衡的現象持續下去。這種錄取線不統一的結果,正在產生另一種馬太效應:北京地區錄取率高,學生的升學壓力小,致使拼搏精神差;而其他省份地區錄取率低,學生高考壓力大,促使拼搏精神強,使得他們的錄取線越抬越高。這便由高考錄取的結果不平等,導致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高考所起到的并非優化作用,而是劣化功效。
教育機會不均衡問題的解決,應該從根本下手,從解決和協調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下手,從解決地區間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開始,進而深入到高等教育,改善我們的教育環境,在教育與公平上為創造我國和諧的社會作出貢獻。
1.針對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我國教育應當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相應的教育資源平衡策略,為縮小各地區、各家庭之間的教育差異,也為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發展而努力。
2.對教育決策進行集體選擇更加有利于整合資源和利益需求,形成行之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以滿足更多社會成員對于教育的需要,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3.將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作為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標,加強對教育弱勢群體的補償力度,增加九年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在各個教育政策目標中,公平是首要的,基礎的價值目標,與此同時還要建立政府、市場、公民等各界之間的公共教育權力制衡機制,完善教育管理。
4.教育水平應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為了促進教育的不斷發展,一些人口大省和一些教育實力較強的省份應當抓住已有的優勢,把握時機努力建設本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提高高等教育實力。
無論是在現實還是終極意義上,教育不公現象的存在都是不正常的,因為它不符合現代教育公平以及社會公正的理念。今后所應努力去完善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反省效率主義的主導傾向,強力推動教育公平,而這沒有相關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采取多樣化的發展導向,才能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健康地發展,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這有助于整個國家層面的教育公平逐步實現。教育的主題詞,不僅僅是數量、速度、規模、效益,而是以人為本、公平、民主、公正、協調、可持續,更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昂首邁入新時代,開啟教育新征程,書寫和諧社會的教育新篇章。
[1]魏莉.關于中國招生考試制度的思考——基于教育公平的維度[J].改革與開放教育論叢,2017(6)
[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內涵與社會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8(3)
[3]郭遠哲.高等教育公平的相關闡釋[J].學理論,2010.
[4]吳德剛.中國全民教育問題研究——兼論教育機會平等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