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是社會信息傳播的喉舌,向社會民眾傳播信息,幫助國家政府宣傳政策、方針、正確引導輿論,幫助群眾反映意見、要求、獲取合法權益,娛樂大眾生活,傳播教育。總之,新聞記者擔負著重要任務,其的職業道德直接關系著新聞媒體任務完成的程度,影響著社會和諧發展[1]。近年來,我國發生了諸多新聞記者道德失范現象,影響了新聞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地位,影響了新聞媒體作用發揮。對此,要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構建和諧社會。
(一)是客觀反映事實的重要保障
很多時候,在重大事件播報時,新聞記者都是作為第一轉述人甚至第一見證人存在。在新聞報道中,身為新聞記者,應秉承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保障傳播信息的真實性,避免虛假信息播報。并且,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某些不實信息的大規模傳播,影響了社會穩定性,新聞記者的存在,成為消滅網絡上虛假信息的重要隊伍[2]。總之,新聞記者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才能夠真正保障新聞信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促進社會穩定。
(二)推動了民情暢通
可以說,新聞媒體是連接政府與群眾的信息橋梁,在信新聞記者日常工作中,不僅要代表政府向群眾傳播政策,將社會輿論引導向正確方向;還要代表群眾向政府反映群眾的呼聲。近幾年,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擴大了群眾上訪渠道。因新聞輿論能夠有效提高相關部門對民情的重視,對此,身為新聞記者,應為民請命,擴大新聞輿論覆蓋面,推進政務優化,響應民眾呼聲,提高群眾滿意度[3]。而想要新聞記者真正擔負使命,推動民情暢通,加強其職業道德非常重要。
(三)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力
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能夠有效保障新聞的準確性、真實性,提高媒體的公信力。一般來講,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新聞記者在眾多信息中發掘新聞,并快速處理第一手資料,保障信息播報的實時性[4]。之后,新聞記者通過電視、紙媒、數字媒體等傳播新聞,引發人們關注,獲得讀者反響。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信息的真實性,若新聞記者片面看待事物,則其傳播的信息也相對片面,甚至將輿論向錯誤方向引導,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媒體的公信力,抑制了新聞媒體的發展。可見,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媒體向前發展的關鍵。
(一)制造虛假新聞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市場競爭處于白熱化階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部分微小媒體為提高自身競爭力,多會迎合受眾興趣,可以制造一些虛假但轟動的報道,以此吸引受眾關注。近幾年,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PS技術、影響技術等越發純熟,為部分職業道德不佳的記者提供了便利,虛假圖片、視頻的渲染,虛假新聞制作的更加真實,為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極大影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
(二)有償新聞傳播盛行
有償新聞,即某些人想要利用社會輿論達到某些目的,買通新聞記者,傳播新聞,當前,有償新聞普遍存在。然而,既然是需要付出利益,有償新聞必然存在一定危害。有償新聞的傳播,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公正性原則,一般來講,有償新聞多以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違背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失去了新聞傳播的價值;并且,有償新聞必然降低了新聞質量,人們觀看新聞,必然想要看到真實信息,然而,有償新聞的存在,甚至搶占重要版面,直接導致讀者對新聞質量的懷疑,為新聞媒體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新聞信息缺乏人文關懷
報道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真實事件,是新聞報道的核心,若新聞報道中失去人,則新聞報道將失去意義。對此,在新聞播報時,記者應倡導人文精神,發揚以人為本的宗旨,提高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提高新聞媒體的競爭力。然而,在新聞報道中,某些記者為獲取關注而傷害當事人權益,惡言冷語,缺乏人文關懷,降低了公眾對新聞記者的正確認識。
(一)弘揚新聞職業精神,提高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媒體是建立政府與基層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媒體中的重要工作者,代表著媒體、政府的形象,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與職業道德,在新聞播報過程中,尊重事情的真實,弘揚職業更謹慎,把握并正確反映社會本質。身為一名新聞記者,應恪守職業道德,尊重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探索新聞的本質,為群眾提供真實性的內容,其中,提高職業道德建設成為重點。筆者認為,為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應擁有正直、廉潔的理念,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并且,新聞記者應始終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追求新聞的真相,立場堅定,提高新聞媒體的公眾信用,推動我國新聞媒體向前發展。
(二)加強社會監督,建立媒體信用評價機制
為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保障新聞的真實性,杜絕道德失范行為,僅依靠國家監督,很難發揮效用。對此,國家應發揮群眾力量,為群眾提供一條便捷的舉報通道,發動群眾監督新聞記者,打擊假記者詐騙行為,降低新聞記者違法,促使新聞記者端正自身行為,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在紛繁復雜,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利益誘惑,作為記錄時代進步,傳播重要信息,引導輿論導向的記者,往往很難獨善其身,堅持新聞理念、職業道德。對此,應建立媒體信用評價機制,由公眾對媒體信用進行評價,將評價內容透明化,以此督促媒體重視信用,加強高素質新聞記者的教育與培養,促使新聞記者在報道中公正、客觀、真實,推動我國新聞媒體向前發展。
(三)制定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準則
向公眾傳播新聞,將輿論導向向正確方向引導,是記者的主要責任。在群眾了解社會事件過程中,記者報道的真實性與否,直接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對此,身為新聞記者,應具備教導的職業素養,能夠始終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與公平。筆者認為,想要保障新聞記者播報內容的真實性,應制定客觀的新聞報道準則,為新聞記者播報內容制定限制條件,以此有效保障新聞播報的公正性。
(四)塑造人文關懷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人文關懷。具有道德修養的記者,能夠時刻將百姓事放在第一位,盡力報道,為弱勢群體提供有力支持。在面對報道對象時,無論對象身份如何,身為記者,應時刻遵循公平原則,一視同仁,只有記者內心平等對待播報者,才能保障其報道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總之,在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應塑造人文關懷,用心做新聞,用心記錄社會實踐,服務群眾。
在社會發展中,新聞記者作為記錄事實、傳播信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信息,應提高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保障新聞信息的公平性與真實性,推動新聞媒體長遠發展。當前,在我國新聞媒體播報中,因某些新聞記者的失范,直接導致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傳播盛行,新聞信息缺乏人文關懷。對此,國家與新聞媒體應重視職業道德的建設,弘揚新聞職業精神,提高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社會監督,建立媒體信用評價機制;制定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準則;塑造人文關懷。保障新聞播報質量,充分發揮新聞報道的意義。
[1]陳慶彬.淺談新時期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J].魅力中國,2014(24):279-279.
[2]張吉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新聞記者素養[J].青春歲月,2014(23):66-66.
[3]關越.新聞記者職業道德修養的失范現象和建設途徑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5):190-190.
[4]周莉蕓.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探析[J].電視指南,2017(11):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