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國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集體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采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等方式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并簽訂書面合同。按照錢款規定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或者抵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轉讓的辦法,由國務院另行制定”,[1]該法條明確指出了農村集體,作為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主體,可以取得將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或者抵押,從而獲得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權利,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我省欠發達的地區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低于全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況,要想提升我省最低生活保障費用的標準,加大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幫扶力度,需要提升我省政府的能力。在具體的操作中,考慮到政府在集體土地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擔任了宏觀調控者和監管者的身份,并在出讓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定的公共服務和設施,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政府可以用間接方式——稅收獲取屬于其的土地收益,并且如果在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政府提供了相應的政務服務,政府有權收取服務成本。
第一,“三權分置”首先是強調農村集體,作為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主體,這改變了以往土地使用權流轉的過程中必須是先由國家征收,再由國家進行出讓的方式。農村集體可以作為所有權人和土地建設用地的使用者進行自主的協商從而能最大可能的獲得土地的增值利益,在所用權不變的情況下,集體土地建設用地的增值利益并不會消失,而是會源源不絕,隨著市場的需求而增長;第二,我省農村集體直接參與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過程,可以獲得土地需求者所繳納的使用費,通過明晰所用權和使用權,我省欠發達地區集體的財力大大增強,參與農村居民社保的能力大大提升,能有效地承擔起養老保險中集體補助的責任,將我省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采用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的三方共同籌資方式真正落實。
除此外,為防止農民集體在獲取農村集體建設土地使用權流轉收益的過程中,將集體建設土地使用權低價出讓,在實踐中,在國務院另行制定的情況下,我省政府可以考慮采用地價評估機制,指定相關地產評估機構,依據土地的地塊位置,用途、建設程度和市場的供求狀況,對土地進行基本的評估,以確定交易的最低基價,在交易的過程中,對我省的交易價格進行復核,若發現雙方進行交易的價格低于最低價格時,有關政府部門,應責令集體土地的受讓方補足相應的差價。[2]
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在我省農村集體中,應嚴格貫徹這種指導思想,促使農村居民對于自己承包的土地,可以將其中的土地經營權依法采取出租(轉包)、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承包方可以用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賦予了土地的融資擔保功能。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我省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可以用手中的土地換取相應的保障,手上有了閑錢的農民,在生活需要被滿足之后,自然會為自己未來的保障做好打算,參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積極性可能會增強。第二,在農村集體與其成員如何分配土地收益方面,建議我省確立好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在涉及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向,可以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其他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所獲得利益,建議確保絕大部分的利益用于本集體農村居民的社會救助、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將農民集體通過出讓集體土地使用權所得的收益投入到對農民自身的保障和發展上,增強我省欠發達地區農民抵御疾病、家庭殘疾等社會風險的能力,能有效的使得農村居民切實的獲得出讓收益,真正為農民服務,[3]提升我省農村居民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
在以前,由于征收范圍的不當擴大,集體土地非自愿型流轉有被不當利用的可能性,造成農村集體利益的損失,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公益性征收的范圍不夠明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的四十四條,已經對公益性征收的范圍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公益性涵蓋“(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搬遷安置工程建設的需要;(五)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由政府為實施城市規劃而進行開發建設的需要;(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4]我省在以后的土地征收中只需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這樣就能很好的保護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財產,為我省社會保障的提升打下基本的集體財產基礎。
對于安置補償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刪除了現行法律第47條中按土地原有用途補償和30倍補償上限的規定。草案在現行47條規定的土地補償、安置補助、青苗和地上附著物補償三項補償的基礎上,把住宅從地上附著物中單獨列出,并增加了社會保障補償。以后我省在涉及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時,可以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的產值區位及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確定土地的征收價格,充分保護集體組織能最大限度分享土地的增值利益,同時在征收的定價中要充分考慮我省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費用,這樣能切實督促我省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能將增值的利益用于本集體居民的社會保障方面,切實促進我省欠發達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
[2]成康華、李艷斐:“給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松綁——兼評《廣州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楊立新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用益物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頁。
[3]黃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問題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0月,第25-26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