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強
(平潭綜合實驗區嵐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福建 平潭 350400)
竹嶼湖大橋跨越西溪與外海連接處的竹嶼湖水域,是萬北路的節點控制性工程。橋梁全長269.44m,道路紅線寬度50m,雙向六車道,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設計車速50km/h,路面結構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全橋樁基共240根,群樁基礎,樁徑為1.2m的鉆孔灌注樁,樁長要求進入中(微)風化花崗巖不小于2倍樁徑,有效樁長32~45m。
竹嶼湖大橋地貌單元以山前沖海積、沖淤積平原為主,兩側現狀場地已回填砂、塊石,地形較為簡單,地勢平坦。
橋位處地層從上到下分別為人工堆填素填土、第四系全新洪積、淤積成因中砂、淤泥、淤泥質土、碎石土及部分粉質粘土夾層等;下伏基巖為燕山晚期侵入花崗巖及其風化巖。
橋梁水中樁基施工涉及棧橋與打樁平臺搭設、水中作業環境保護、夜間施工安全等多個環節,施工前應根據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制定質量、安全等保障體系和環境保護措施,并召開專家論證會進行充分論證、修編后,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與總監理工程師審核同意后,嚴格按方案執行。
竹嶼湖大橋水中樁基采用水中搭設棧橋+打樁平臺+埋設鋼護筒方式施工。先在湖中搭設主、支鋼棧橋及打樁平臺,再進行測量放樣,確定樁基平面位置,埋設護筒。水中樁基施工時,在作業平臺上擺放鋼泥漿箱做為泥漿池。
施工準備→樁機就位、埋設護筒→泥漿制備→鉆進成孔→清孔→吊裝鋼筋籠→二次清孔→灌注水下混凝土→樁機移位。
護筒的作用是固定樁位,有效地引導鉆錐方向,隔離地表水,保護孔口,并保證孔內泥漿高出湖面水位1.0m以上,形成靜水壓力,以保護孔壁不坍塌。
竹嶼湖湖面常水位標高約-0.6m,湖底標高-0.31~-6.33m,湖底為中砂層。護筒采用壁厚為φ12mm的鋼板加工制作,護筒兩端采用8mm厚鋼板加焊加勁箍。護筒采用90KW振動錘施打,每節長度1.5m, 7節全長共10.5m,進入中砂層2m以上,以保證護筒底不發生漏漿現象。
對土層為砂層的大直徑深孔,造漿性能差,泥漿控制尤為重要。一般選用塑性指數>25,小于0.005mm黏粒含量>50%的黏土制漿。當缺少適合的黏土時,可用略差的黏土,摻入30%的塑性指數>25的黏土。膨潤土泥漿具有相對密度低、黏度好、含沙量小、泥皮薄、固壁性能好等優點,是鉆孔施工的優質泥漿。
竹嶼湖大橋選用優質黏土加工后投入護筒內,用鉆頭沖擊造漿。鉆進過程中泥漿相對密度1.2~1.4,含砂率≤4%,泥漿指標應實時監測,確保泥漿質量滿足要求。同時,水中樁基施工受湖面水位漲落影響,當護筒外側湖面水位下降時,利用泥漿泵從護筒內抽出泥漿部分;水位升高時,向護筒內補充泥漿,確保護筒內外水頭差滿足要求,防止水頭過低造成塌孔或水頭過高造成泥漿反串。
打樁設備選用沖擊鉆機,開孔時應用小沖程緩慢沖擊,等鉆進深度超過鉆頭高度與沖程之和后,才能按照正常沖擊速度進行鉆進。鉆進過程中,鉆頭要勻速起落,不能突然變速或驟停。鉆孔作業要連續進行,鉆進過程中要經常撈取渣樣,檢查巖土層變化的情況并作好記錄,隨時和地質剖面圖核對。
在鉆孔排渣、提鉆頭除土等原因停鉆時,必須將鉆頭提出孔外,孔口進行護蓋,以保證安全。為加快現場施工進度,確保節點任務實現,合理部署多機同時作業,相鄰間距在5m范圍內的樁位應在完成澆筑24h后才能開始,以避免干擾鄰樁混凝土的凝固,確保成樁質量,防止斷樁。
當成孔至設計持力層層或設計標高后,要對孔徑、傾斜度等進行檢測。檢測宜采用超聲波探測儀等專用儀器,當缺乏專用儀器時,可采用外徑為樁基鋼筋籠直徑加100mm、長度為4~6倍外徑的鋼筋檢孔器吊入孔內檢測。
常用的清孔方法有抽漿法、換漿法、掏渣法等。清孔時將鉆頭提離孔底,鉆機慢速空轉,確保泥漿及沉渣正常循環置換。當泥漿指標達到相對密度1.05~1.10,黏度17~20Pa·s,含砂率<0.5%后,停止清孔。
因鋼筋籠吊裝、導管安裝等工序準備時間較長,在灌注前應再次檢查孔底沉渣厚度和泥漿性能指標,不符合要求,則應進行二次清孔,保證沉渣厚度小于5cm。
鋼筋籠應在鋼筋加工場內集中加工。鋼筋下料時,端頭應用砂輪切割,鋼筋接長采用鐓粗直螺紋接頭連接。為減少鋼筋籠在吊裝過程中變形,鋼筋籠每隔2m設置一道加筋箍筋。為確保鋼筋保護層厚度,在鋼筋籠環向加焊定位鋼筋。樁徑為0.8~1.5m時,需在鋼筋籠內側等間距布設3根超聲波檢測管。
鋼筋籠可分次吊裝入孔或一次入孔。水中樁基施工作業面有限,起吊設備擺放、吊裝等受限較大,多采用分次吊裝入孔方式。吊裝時,鋼筋籠頂面應進行可靠固定,使鋼筋籠不偏移和上浮。鋼筋籠下放時應緩慢均勻,避免鋼筋籠傾斜或擺動,防止塌孔。起吊時要有專人統一指揮,注意安全。
根據湖區水文地質條件,樁基混凝土采用C35海工砼,摻入膨脹劑和阻銹劑,降低混凝土的電通量和氯離子含量,以提高樁基的密實度和抗海水腐蝕能力。水下混凝土灌注使用的鋼導管內徑為30cm,灌注前應對導管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
為了保證首批混凝土數量能滿足導管初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導管底部的要求,需計算首批混凝土的數量,計算公式如下
V≥πD2/4*(H1+H2)+πd2/4*h1
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數量(m3);
D—樁孔直徑(m);
H1—樁孔底至導管底端間距,一般為0.4m;
H2—導管初次埋置深度(m);
d—導管內徑(m);
h1—樁孔內混凝土達到埋置深度H2時,導管內混凝土柱平衡導管外(或泥漿)壓力所需的高度(m),即 h1=Hwγw/γc;
式中Hw—孔內泥漿的深度(m)
γw—孔內泥漿的重度,kN/m3;
γc—混凝土的重度,取24kN/m3。
澆筑時預先用鋼絲繩把隔水板懸吊在漏斗下口,待儲料斗內儲備足夠數量的混凝土后,快速拉起鋼絲繩,混凝土即壓住皮球下沉至孔底,排開泥漿,灌入鉆孔內,埋住導管口。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進行,嚴禁中途停止。盡量縮短拆除導管時間,下料應掌握好速度,不宜過快過猛,以免造成氣堵。
灌注過程中,應及時量測鉆孔內混凝土頂面高程,觀察孔內水位升降情況,及時測量孔內混凝土面高度,及時提升和拆除導管。為保證混凝土強度和樁身質量,樁頂標高應超灌1.0m以上。
鉆孔灌注樁技術作為一種成熟的工藝,在橋梁水中樁基施工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把水中樁基施工過程工序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專項方案中進行闡明,做好對現場技術人員和工人的交底與培訓,保證機械、材料和安全設施的投入,以保障各工序科學有序開展,是確保樁基施工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