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娟
(鄭州市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0)
更新規劃城市是生態城市和高效城市的有效結合,在各大小型城市的更新規劃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循生態學的原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的對最新的信息化技術以及智能化技術進行應用,實現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宜居性城市。更新規劃的城市建設為人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因此要加快各大小型城市更新規劃建設,有效緩解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從而更加有效提升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工作在表面看較為簡單,實則是涵蓋到諸多層面的工作,也與各部門的人員工作密切聯系,筆者在下文中簡要的分析一下在工程中,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現狀。
在規劃環境徹底改變使用用途又發生根本改變時,原來的規劃體系明顯已經不能適應,這就需要引入全新的體系結構,來適應新環境,新功能,以及新的使用要求。新體系不僅要完成技術上的適應,還要對建筑空間具有開創性。如果只是簡單的適應技術性要求,空間環境將很容易變的單調,將工業遺存徹底束縛在技術條件下,失去原有空間特點。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建筑本身的調整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使用者最直接接觸到的就是建筑空間,如何滿足功能屬性,突出“創意空間”的特性,成了最核心的問題。伯納德屈米曾在其建筑實踐中提出過between的理念,即“之間”。這是一種定義模糊的空間,多存在于明確定義空間之外,又在建筑之內。屈米認為空間是為了事件發生而存在的,而這個“之間”的空間由于屬性模糊,可以激發更多事件發生。故此我們希望“創意空間”能夠成為這樣一種承托事件發生的空間,激發更多的靈感[1]。
結合以上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現狀,筆者將在下文中淺析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要領和研究:
綠色建筑不單單意味著綠化,節能也是其重要的特征。而項目中的建筑建于上世紀初,并且為工業屬性,導致建筑本身在通風采光等節能需求上嚴重缺失。為了滿足新的功能條件下對于采光通風需求,我們引入“光谷”概念,通過增加光廊、光斗等設施,完善采光通風體驗。完善了綠化采光通風體驗后,為了更好的激活既有空間,為“創意”提供空間載體,需要引入步行體系,其間穿插創意平臺,提供思想碰撞的載體,形成空間與事件的互動,打造獨有的空間體驗。“綠、光、合”成為最終的規劃結構,三個理念相互作用,又獨立運轉,貫穿整個谷狀空間,完成舊有建筑在面對全新規劃環境時的規劃體系的調整。
我們的城市在歷史車輪下不斷更迭,在不斷的毀與建造中難以尋覓延續的脈絡與結構,和建筑一樣現存的城市形態很多都是近代才形成的。所以我們要保護近現代建筑,保護更多近現代的城市結構。其次,意大利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相對完善,國民對于城建需求相對較低,土地也相對寬松,所以更多的是對于建筑的保護與修復;而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開始,國民對于建筑空間的需求是急迫而多樣的,而巨大人口基數又使得我們的建設用地非常緊張,所以我們面對歷史建筑時,可能更多的要思考如何利用這個寶貴“殼子”,在保護修復的同時再利用[2]。
進行城市更新措施應該是實質性的保護,其應具有整個城市規劃有機體的全部特征。并且還應該要考慮地域環境背景相關的防護要求,尤其是已經和當下的歷史緊密相關而且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域環境。從城市規劃層面出發,可以采用的主要干預包括:對于規劃結構的調整、對于路網的重新組織、對于環境裝置的調整。從建筑層面出發可以采用的主要干預措施包括:建筑結構的穩定及安全的保護修復,建筑有機體內部的功能更新[3]。
未來中長期時間內,深圳最大的挑戰可能是“產業空心化”。倘若深圳也如香港一樣產業空心化,那么深圳城市的長期競爭力將會陷入困境。香港是深圳的前車之鑒。通過整治升級、拆建騰挪、功能調整等多種方式,引導舊工業區存量空間進行置換與優化,嚴格控制“工改居”項目,重點支持“工改工”項目,優先保障產業發展需求。一方面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釋放用地潛力,另一方面為產業配套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供建設空間。
以城市更新為契機,增設或整治社區公共活動平臺,重整社區公共服務資源,塑造人性化的社區生活空間,促進不同人群交流與文化融合。加強城市更新與社區轉型的聯動,創建“新型現代社區”,增進社區認同感與凝聚力,推動社會結構轉型。同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應注重社區情感的維系和文化的繼承,傳承地方文化,尊重傳統生活方式,保護社會生態系統,重煥社區活力。
由于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復雜性,所以在進行改善時需要更嚴格的要求,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和清巷小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在當下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和清巷小區建于1998年,是比較典型的老舊小區,過去一直存在圍墻老化脫落、建筑垃圾成堆、社區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在昆明市西山區,像這樣的老舊小區還有很多,同時還存在大體量的城中村。如何滿足當地居民對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一直是西山區思考的問題。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去年8月以來,五華區蓮華街道開始著手開展小區綜合整治,以“治安好、環境好、秩序好、服務好、管理好、群眾滿意”為目標,積極開展基層社會治理新探索。
“微改造”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對居民最迫切需求進行滿足,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實際,就必須聽取居民的真實想法。于是,在去年4月底,數十名居民代表坐到了社區居委會會議室。
蓮華街道和社區一方面反復與居民溝通,充分征求意見,取得大多數民意支持后再實施。另一方面,多次與物管公司面對面交流,勸導物業管理公司主動投入、積極參與,轉變物管公司在小區居民中的形象,實現自身良性發展。
面對規劃,建筑是要服從的;面對歷史,建筑是需要盡量保留的;面對建筑,空間及造型也是需要完善的。簡單的拆除是不可取,拆除道路穿行所需要的部分,保留其余部分成唯一的出路;而這樣又使得建筑不完整,空間出現了缺口,那么完形又成了唯一的出路。在道路上空運用原建筑輪廓形成綠化屋頂,保證形體基本完整的同時,又可以滿足規劃需求。完成對主干路網的完善,由于項目自身的特殊性,將原有路網與新規劃的干路相連接,就完成了路網的梳理。
城市更新專項建設是一個需要工作人員長期努力的過程,通過研發新型技術,選用節約材料,合理利用節能環保資源,可以對城市更新進行合理規劃,可以促進城市更新發展。在文章中,筆者針對現實情況提出實現城市規劃有機體、建設綠色建筑、學習西方先進的建筑理念等措施,以達到提高工作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