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劉佳男 劉淑娟
(廣東白云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50)
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地理、動植物等環境因素的總稱。人文環境指的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背景等非物質因素。民居是在這個兩個因素相互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漸形成的。民居是一種民俗現象,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的一種形式。廣州地處嶺南,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筑的一種,千百年來為了適應嶺南當地的環境、風俗而創建出來的一種民居建筑。本文重點討論自然環境中的氣候對西關大屋的影響。
廣州位于南亞熱帶濕熱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典型的:氣溫高、降水多、日照多、風速小。
氣溫高,年平均氣溫接近21.9℃。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95.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的記錄為284.9mm。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有1800小時以上。風速小,通常情況下,廣州市的平均風速并不大,年平均風速只有1.9m/s。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冬季主導風向為北風。
常年炎熱、多雨的氣候是的廣州傳統建筑西關大屋對氣候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遮陽和通風上,預防太陽直射光,防水防潮等措施。西關大屋很好的體現了祖先對氣候應對提出的建筑形式和方法策略。
適應地方氣候是傳統民居建筑的重要特點之一,充分利用各地區自然環境氣候,在沒有電器機械使用的情況下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環境,民居對于氣候的回應也是當代建筑設計需要學習和借鑒的。
廣州傳統民居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在歷史上的西關是指荔灣舊城區商業較繁華的地帶。荔灣區街區道路以南北向為主,大小街道沒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廣州建筑濕熱氣候特征應對,建筑以小面寬和大進深為主。建筑平面布局南北向為主,利于通風和采光。大多數西關傳統建筑采用狹長形體、開敞式布局,這樣既方便氣流室內外貫通,又不妨礙建筑物和房屋之間的空氣流通。
冷巷是嶺南群體建筑處理的精髓,在氣候上負擔著通風和排水等多種功能。冷巷分為兩種,一種連接各個室內空間的通道,這種通道不受太陽輻射,帶走生活余熱,稱為“室內冷巷”。另外一種是處于兩棟建筑之間,此種巷道兩面墻可以相互遮陽,并且減少太陽直射光照入巷道內部,此種巷道成為“露天冷巷”,也就是“青云巷”。青云巷是傳統西關建筑群當中常見的建筑空間設置手法,縱向分布的交通巷道,地坪一般前低后高,形成逐步升高,取義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分布在建筑的一側,無需穿越廳堂正屋,到達各個建筑空間都很方便。
冷巷是建筑排列組合當中形成的窄巷道或者建筑一側流出的窄廊子。冷巷截面積小,風經過時會加速風速,風壓會降低。與之相聯系的房間外墻的熱空氣都會被帶走,冷空氣進去帶走熱空氣,達到通風降溫的效果。
“三邊過”是西關大屋的基本形式,即為建筑面闊三間,正中間為正間,左右為偏間,建筑左右設置冷巷。進深三進,第一進正間為中庭,左右為倒座房和偏廳,偏廳后面多設置帶閣樓的房間。正廳后面按照順序分別為天井、轎廳,正廳后面多設置天井相隔,偏廳多設置軒廊,軒廊上面開側高窗采光通風。在三邊過的西關大屋當中,正廳各通高空間形成重要的縱向穿堂式空間,是住宅的重要縱深軸線,也是整個建筑縱深通風的重要空間。
三邊過的西關大屋大門位于立面正中間向內凹成門廊,中間設置大門,這種做法成為“凹斗門”或者“回字門”,是強調入口空間的做法,內凹空間也是為了形成遮陽避雨的灰空間,亦是對嶺南氣候的應對。
西關大屋的正門中間為住宅的大門,從外到里大門分為三層,分別為腳門、趟櫳與板門,這就是著名的“三件頭”。趟櫳門是一種古老的防盜門,整個門看上去像一個大木框,中間由十幾根圓木組成,圓木之間留有空隙,風可以從縫隙中穿過,趟櫳門擋人不擋風,是對嶺南濕熱氣候最好的應對。
風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地面開闊的位置風雅高,城市內由于建筑密度大風壓較小,平均風速低。例如,樓梯間就是根據樓梯間底部和頂部溫度差不同形成氣壓差,產生拔風效應,也就是煙囪效應。臨近水面的陸地由于白天和晚上水面溫度高低變化也會形成風。
西關大屋的里面空間層次相對簡單一些,廳堂部分多為架空通高空間,可形成上下溫度差,形成垂直通風系統。大門和后勤天井又可以形成水平方向的穿堂風。各通高廳又是各個閣樓的公共交流空間。
天井是西關大屋中的重要的室外空間,天井為室內提供了通風和采光,西關大屋的正廳前面多設置天井,豐富了建筑空間層次,強調軸線和縱深感,為室內的通風采光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井根據廳堂的大小空間大小不同,面向天井的中庭一面不設置墻體和門窗,形成通風采光良好的灰空間。天井兼具通向側廳的交通作用,并且有些天井設置實際功能。
濕熱的傳統建筑當中強調灰空間的過渡空間區域,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來的。灰空間一方面指色彩,另外一方面指的是室內和室外的過渡空間?;铱臻g可以遮擋太陽,避雨,引入涼風。
灰空間這種過渡空間,在重慶表現為遮陽和避雨的挑檐,有的挑檐做大,加上立柱成形成了檐廊,俗稱“涼亭子”,是一個氣候緩沖區,免于室內空氣隨室外空氣氣溫變化波動太大。在廣州的騎樓中表現為商鋪前的前廊空間,西關大屋中的正門門廳空間。
西關大屋在傳承演變的過程當中,亞熱帶濕熱氣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無論開敞空間的構成(前廳、青云巷),透氣的屋頂(屋頂天窗),灰空間的設置。但是在當代建筑的設計當中卻較少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僅僅是去模仿傳統建筑的符號與外部形式。西關大屋建筑的通透保證了良好的通風,也為當代建筑設計提供了很多優秀的設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