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嵩锜
(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裝配式建筑是個朝陽行業,國家層面已經發過文明確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各個省市相繼發布政策、培育行業企業、輿論開始宣傳,都是在這個國家政策發布之后開始的。國外這個行業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相當成熟,世界范圍內做裝配式建筑也是主流之一,無論在國家政策還是行業趨勢上來說,這個行業都是前景很好的[1]。
裝配式建筑最早是起源于20世紀初,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性關注,后來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嘗試之下,體現出了建造速度快生產成本低的優勢,因此裝配式的建筑迅速在全世界推廣,受到了國外發達國家裝配式建筑市場的影響,我們中國也逐漸發展了一些適合國情的建筑技術和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我國的裝配式建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滯并很快走向消亡,PC技術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在我國興起,這是一個令人鼓舞和值得期待的事件。時隔30年的斷檔期,無論是技術還是人員都非常匱乏,短期之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員、技術、管理、工程經驗等軟件方面的問題。
從市場占有率來說,我國裝配式建筑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全國各地基本上集中在住宅工業化領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這一狹小地帶,前期投入較大,生產規模很小,且短期之內還無法和傳統現澆結構市場競爭。
國外對于裝配式建筑已經能熟練使用這項技術,甚至對后期裝修也能夠進行模塊化,整體推進了建筑工業化進進程。但是國內這個方面上還是起步階段,有很大發展空間。裝配式建筑與原來的相比更環保,用疊合混凝土板替代傳統木模板,通過處理節點而避免大范圍混凝土模板施工,減少了揚塵。構件通過工廠同一生產養護,強度比以往更有保障,尺寸偏差更小,避免后期裝修的大范圍抹灰修補偏差,減少了后期的成本。施工過程以組為單位,在后期可以熟練吊裝后,可以很好提高施工效率。而更重要一點,裝配式作為傳統現澆的進階,是必然要走的一步,只有走出這一步,才能有接下來的建筑工業化甚至智能化以及以后的不可期發展[2]。
隨著國家和行業陸續出臺相關發展目標和方針政策的指導,面對全國各地向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我國各地20多個省市陸續出臺扶持相關建筑產業發展政策,推進產業化基地和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相信隨著技術的提高,管理水平的進步,裝配式建筑將有廣闊的市場與空間。
1)政府政策推廣占很大的推動作用,其實PC構件成本要比實際現澆高的多(首先要廠區規模,流水線產能,技術工種,深化規范,運輸計劃合理等等),但是由于政府出臺對預制率的要求,投標就必須要預制構件的各種計劃,以此推動預制構件的發展。一般選擇樓梯,疊合板來提高預制率,疊合梁,外墻板,陽臺板也涉及[3]。
2)廠家自身實力,控制成本也是關鍵,做預制構件虧錢非常正常,所以之前接觸幾家PC構件廠因為墊資問題資金流不起來不得不關掉了幾家分公司,而且市場價普遍較低,沒價格優勢的時候就只能在內部降本增效,這就需要“走量”來實現。但是深化一出問題,生產流水實現就非常難做,產品的不規則性經常會出現一層樓板幾乎每塊板都不一樣(200塊樓板就有180個型號),這樣出現問題經常是因為原來設計是現澆的,后來改設計變成裝配式。所以廠家得做好進入市場降低虧損的準備,產能逐漸增大質量提高能慢慢盈利。
3)PC構件的建筑模數協調。現場工程就是一幢樓一種鋼模,一換項目鋼模全部沒用,之前做了10幾個項目樓梯段,光是鋼模堆場就有30多套,外墻板更是,做完一個項目丟掉一個拿去生銹了。成本不得了的高。國外在BIM建筑模型庫中都有不同模數的PC,就像螺絲一樣可以所有工程通用。其實預制構件最適合的就是方正那種花花地生產。根據構件庫來選擇戶型這樣子保證規范化和多樣性。
由于這個領域剛起步,相應政策規范不完全,施工單位還需要不斷探索才能前行。對于沒接觸過的現場施工人員,對相應的現場施工過程熟悉就需要一個時間。裝配一片剪力墻構件大約需要:塔吊指揮2人,測量及標高校對2人,構件對準安裝及斜撐安裝3-4人,節點注漿1人,漿料攪拌1人。熟悉以上施工過程需要過程。30%的裝配式占有率從設計方面來說挺難實現的,以設計單位現有的設計能力,根本沒能力做裝配式,深化設計這塊很多設計院包給預制場來設計,有能力做裝配式的肯定一般是總包方。
國外裝配式建筑較多采用外墻內保溫。中國較多采用外墻外保溫,采用夾心保溫方式。如此增加了外墻墻體重量與成本,也增加了建筑面積的無效比例。
除了以上不足還有:(1)唐山大地震等震害中,裝配式建筑損傷破壞現象更為嚴重,導致社會輿論不利于其推廣;(2)懂裝配式建筑的工人極度缺乏,導致施工現場操作難度大,施工速度慢,浪費現象嚴重;(3)目前多數裝配式建筑的設計要求是等同現澆,這就要求新的體系推廣必須經過試驗的驗證,而結構試驗耗時較長。
裝配式建筑現在政府正在大力扶持,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約束其發展。推廣難主要體現在:1.技術標準。質量評定參照建設需求和規范,這一點上相應的標準滯后于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連接部分。2.市場需求。大型砼預制件裝配,對結構和高度限制嚴重,不同類型的建筑行業固定需求也不同。而且住宅樓以框剪結構為主,寫字樓框架 廠礦鋼結構 為主的模式。高鐵高速對這一要求較少,所以現階段路面 箱梁 涵管施工都是預支-吊裝模式。3.配套產業。目前預制廠以小型預制件為主,不具備大型模具制作能力。所以產業鏈得有模具制作,原料供應,大噸位專用載重車輛運輸,大型精密吊裝,第三方檢測等配套。4.成本因素。預埋件使用較多;模具生產費用;吊裝費用高;生產成本,同批模具機械不能大量穩定生產相同規格的構件,生產一批可能就為一棟樓;交通成本高,大型的載重車道路通行和費用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