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娜 高 鵬
(安陽工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 安陽 455000)
整體性保護的概念最初來源于歐洲,是針對“建筑遺產”保護的。此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建筑遺產年”活動中提出來的,在本次活動中批準通過了《建筑遺產的歐洲憲章》,在該憲章中詳細的解釋了整體性保護的概念,并對實施保護的過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整體性保護是指不僅要保護建筑遺產本身,同時要將其周圍的環境、人文要素、傳統文化都納入到保護范圍中去,將建筑及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完整的保護起來。
本文借鑒《建筑遺產的歐洲憲章》中提出來的“整體性”保護概念,并將其引申到安陽老城區空間特色的保護中,本文所講的“整體性”保護,指從微觀、中觀到宏觀三個層次出來研究安陽市老城區的空間特色及其保護策略,不僅關注到點,而且要關注到線,更要關注面,整體而全面的研究。
安陽老城的城墻長約5000米,高約8米,寬約6.5米,城墻的外側為磚砌,內側為土砌。城墻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四個城門,東門為永和門,南門為鎮遠門,西門為大定門,北門為拱辰門。這些城門原本由城墻連接,但是古城墻在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只剩下安陽市一中對面建筑公司家屬院內的一處老城墻角。現如今這些城門也不復存在,只剩下以城門名字命名的公交站點。
安陽老城區就是古城墻所圍起來的區域,對應現在的范圍為東風路以西、彰德路以東、文明大道以北、解放路以南的區域。東西寬約1.67公里,南北長約1.52公里,大致呈正方形,面積約2.58平方公里。整個老城區的地勢呈龜背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處為鼓樓廣場。
本文著眼整體,從微觀、中觀至宏觀三個層次來提煉能夠體現老城區空間特色的要素。微觀層面從老城區的建筑及院落空間著手,中觀層面從老城區的街巷空間著手,宏觀層面從老城區整體空間格局著手進行分析。
2.2.1 建筑及院落空間
安陽老城區是歷史上安陽市民生活的主要區域,經歷多次的增建和拆除,現存的特色建筑主要有三類,禮制建筑、商業建筑和民居建筑。傳統的建筑多是明清時期或者民國時期的青瓦灰墻建筑風貌。禮制建筑主要有文峰塔、城隍廟、小白塔、高閣寺、呂祖廟、郭樸祠等等,這些建筑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的商業建筑主要集中在文峰南路以南的區域,多臨街布置,鋪面后面是民居,鋪面和居住建筑連在一起,形成了前店后院的商住形式。民居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風格,青磚灰瓦,保存比較完整的是倉巷街民居建筑,歷史上該街兩側多為官宦富商的宅第,建筑質量較高,保存較好。
安陽市老城區的院落空間是四合院形式,這種四合院形式是中國北部四合院居住建筑體系的一個分支,這些四合院中大多數為一進、二進四合院,少部分為三進、四進四合院。這些院落的布局遵循“主街第一,朝向其次”的原則,即:如果院落臨著主要街道,那么無論街道是東西向的還是南北向的,院落的大門都朝向主要街道開設。如果院落沒有臨著主要街道,那么院落的大門應該朝南開設。
2.2.2 街巷空間
安陽老城區的街巷空間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這些街巷呈“片”字形,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為何說街巷形式呈“片”字呢?安陽老城區的道路南北向的平直相通,但是東西向的卻不相通,在安陽人的意識里道路是“南北通氣,東西聚財”。安陽老城中的街巷大都比較窄,一般都在6米以下,并且有許多丁字路,有些街道短且彎,這是安陽老城街道的特色。
安陽老城街巷名字也別具特色,號稱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名字來由大致可以分為8類,以領袖名字命名的,如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以知名度較高的人家的姓氏命名,如丁家巷、姚家胡同;以褒獎慈善為本,濟困扶危的人而命名的,如洛陽府;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門東、北門西;以集市和生產作坊命名:如魚市街、竹竿巷等;以街道的形狀和距離命名:如鵝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鈴街、下凹街、短街等;以主要建筑和設施命名:如東、西鐘樓巷。這些名字都有故事,都有包含有歷史信息。
2.2.3 整體空間格局
安陽老城整體空間格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們改造和建設的結果,也是老城的各項構成要素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安陽老城區整體空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空間肌理
城市是一個整體,是由院落空間、建筑、綠化、道路以及地表等元素組成,城市空間肌理則是這些元素排列組合的順序,這些排列組合的形成是城市在各個歷史時期生長、更替和疊加所產生的結果,它與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相適應。
安陽老城的空間肌理是歷史、環境和人活動的產物,是與歷史環境相符合的。狹窄且短的街巷,街巷交匯處的開敞空間,青磚灰瓦的坡屋頂建筑,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落形式,老城中存在的數個坑塘等等,這些構成了安陽老城獨特的空間肌理。
(2)景觀環境
以老城區坑塘水系為主導的空間景觀骨架。坑塘水系是老城區的一大景觀特色,這些坑塘多是因建城之初挖土形成或者是沙河沉積形成,在雨季能夠儲水,旱季使用,能夠起到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同時也賦予了這座北方老城以靈氣,這些坑塘看似獨立實際上彼此相通,且與護城河、萬金渠等水系相連。形成了“城在水中、活水入城”的格局。圍繞這些坑塘形成許多富有活力的開敞空間,比如塔蓮坑一側的小型公共活動空間。
(3)宜人的空間尺度
行走在安陽市老城區,最大的感受就是宜人的街巷尺度,這個尺度是適合人行的尺度,是適合車馬時代的尺度,無論街巷還是開敞空間都與歷史情況相符合,沒有大都市的喧鬧繁華、車水馬龍,沒有空曠和讓人不知所措的大尺度街道和公共空間,卻獨有小城溫馨而愜意的交流駐足場所,原汁原味的鄰里關系,出門一聲“吃了嗎?”包含了多少現如今繁華都市人所羨慕的情感。
老城是歷史的產物,是與歷史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老城中原有的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快速的生活方式,配套短缺,設施老化,走在老城中經常會看到車輛擠在巷子口與行人爭奪狹小的空間。開敞空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人口需要,見縫扎針私搭亂建現象頻現,給老城區環境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2.3.1 傳統建筑日漸破敗
安陽老城區的一大景致就是整齊成片的青磚灰瓦坡屋頂,這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風格,隨著社會發展和老城人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需要,一些現代的建筑侵入了老城代替了青磚灰瓦的坡屋頂,比如甜水井街北側的甜源居、老城區沿解放大道北側的多層現代建筑,老城區東風路一側的多層高層的建筑。有幸保存在的傳統建筑多半已經破敗不堪,亟待修繕,比如城隍廟附近的民居,墻面斑駁,瓦片殘落,即使這樣也掩蓋不了傳統小院的魅力;方寸之院樹影婆娑,或納涼或閑談或品茗,那是怎樣一種閑適,可這種閑適即將淹沒在滾滾來襲的水泥混凝土之中。
2.3.2 傳統院落空間逐漸消失
安陽市老城區的院落為典型北方的四合院形式,這些四合院尤其是高規格的三進、四進四合院都屬于達官貴人和商賈之家,這些院落原本是一個整體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沒收充公,然后分給平民,這就導致了完整的四合院變成了大雜院,一個院落住幾戶人家。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這些院落還存在院中院的情況,院落沒有了院墻直通另外一個院落,這個院落就變成了過道,嚴重破壞了傳統的四合院形式。
除了四合院形式被破壞,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四合院正在逐漸消失,1993年老城文物普查時,共普查四合院461處,其中四進院落11處,三進院落36處,二進院落195處,一進院落219處。但在2009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仍保留四合院布局建筑僅77座,其中四進院落1座,二進院落16座,三進院3座,一進57座。在保留的四合院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廂房或正房被拆除、增建、改建等現象。從 1993年、2009年四合院兩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2009年四合院數量僅為1993年的16.7%,在19年中,平均每年拆除四合院約20座,老城四合院亟待保護。
2.3.3 街巷空間品質不高
老城區的街巷很窄,最寬的也不過6米,同時道路網的密度又很高,街坊之間的距離很小,且南北向東西向道路路幅寬度不一,道路橫斷面為一塊板形式,大多數路寬僅夠一輛車通過。且人車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慢行體驗欠佳。老城中的開敞空間數量較少,分布不均衡,等級不明顯,且連續性較差,由于空間有限,新建的開敞空間難免“見縫插針”,這就導致這些開敞空間缺少有機的聯系。
2.3.4 整體格局遭到破壞
安陽老城在發展的過程中原有的肌理逐漸被蠶食,老城區內建設了不少現代建筑,以及老城市民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條件自搭自建紅磚墻兩層樓以及簡易的彩鋼板加層,這些嚴重破壞了老城歷史肌理。還有老城中街道的變化,尤其是文峰路在老城正中橫穿而過,截斷了原本相通的南北大街,打破了老城“片”字形的街巷格局,也違背了“南北通氣,東西聚財”的說法,導致老城街巷肌理被割裂,空間的整體性受到嚴重的破壞,空間特色的整體性被打破,街巷界面碎片化。
景觀環境也一度惡化,作為老城中主要景觀資源的坑塘水系近些年也在不斷的消失。在1980年老城內有大小坑塘15個,目前只剩下9個,有三角湖、小嘴坑、褡褳坑、紗帽坑、后倉坑、馬蓮坑、平府坑、五中坑、二爺坑。僅剩的這9個坑也在不斷的縮小,面臨著消失的危險。這些坑塘消失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建設的侵占,寸土寸金的老城區土地資源十分緊缺,老城人在建設的時候不得不犧牲作為景觀資源的坑塘來增加土地。
街巷空間的尺度適應那個汽車不發達的時代,現如今街巷尺度與汽車交通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走在老城中經常會看到機動車停在巷子口或者巷子里,擠占行人的空間;或者你正在巷子里悠哉悠哉享受老城的古樸與恬靜,迎面而來的小汽車卻讓你的思緒戛然而止,于是不得不側身讓路。適合人尺度的街巷空間卻適應不了快速的機動車交通。
老城建筑的保護重在保護其風貌,這種成片的明清建筑風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保護方式也要有針對性。可以采取分類保護的方法,文物類建筑在保護的時候要遵守《文物保護法》,不得改變文物原狀,不得損毀、添建或者拆除;傳統民居建筑如果集中成片則可以劃為歷史保護區進行保護,風貌完好質量較高的建筑可以掛牌保護,并進行修繕維持原狀,讓其真實的反應其所包含的歷史信息。風貌已經破壞但是主體結構仍然完好的建筑,可以按原有的建筑特征進行修繕復原,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對于后期更新加蓋的現代類建筑,要進行整改,使其風貌與老城區的整體建筑風貌保持一致。無論哪一類建筑,都需要考慮現代生活的需求,增加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改善生活條件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對于民居院落集中的地段要采取整體保護,劃為歷史文化街區,比如倉巷街片區、西大街片區、城隍廟-文昌閣片區。街區內的院落要進行修整,拆除私搭亂建的棚戶,清除隨意堆放的雜物。對于成片保護之外的院落,要加強修繕維護,
對于格局完整的院落可以通過掛牌方式保護。這些保護的院落要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落實相應的負責單位。修繕保護后的院落要賦予其新的功能,避免博物館式的保護。
在保護原有的街巷肌理同時,要盡量讓其滿足現代化的機動車交通。將原有的街巷、建筑通道、開放的建筑底層等銜接形成連續的完整的慢行系統連接主要的車行道路。增加街坊內部的公共開放空間,并且將這些開放空間分等級布置在老城區合適的位置,使其服務半徑能夠覆蓋整個老城區。結合節點、開放空間設置休閑娛樂,健身康體的公共設施,增加空間的利用率,提升老城的活力。
老城肌理保護應該遵循“確定老城肌理類型—更新優化局部肌理”這樣的思路來進行,分析老城的肌理狀態,確定其肌理類型,做到延續舊肌理,新肌理要與舊肌理協調的原則。比如,老城街道界面連續,輪廓清晰。嚴格控制更新建筑的體量、層數、平面組合形態以及建筑密度等。除了新舊肌理協調性的要求外,還要考慮舊肌理與新功能的協調性,在舊肌理的基礎上滿足現代化的功能,讓新功能在舊肌理上進行創新、演繹。
梳理老城區的空間資源,將水系與公共空間結合創造宜人的景觀環境。同時要善于利用消極空間,比如在建筑的背陰面、轉角處、街區內部、歷史建筑周邊利用有限的空間打造小型的公共活動空間。老城區土地珍貴不能布置大片的綠地,可以利用邊角空間以及院落空間增加點狀綠地的數量,提高老城區的綠地率,提升老城區的環境。
老城街巷空間尺度有著歷史的意義,包含諸多的歷史信息。但是它不能滿足現代機動車交通需求,有著“路網密、道路窄”的典型特點。如何讓老城的街巷空間既能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不破壞其原有的尺度呢?可以結合安陽市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來打造安陽市老城區慢行系統,安陽市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 2015年投入使用以來,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可以結合現有的公交站點,強化慢行系統和公交系統的銜接。將文峰南街以南,文峰北街以北的老城區打造成“騎行+步行”的特色慢生活區域。想要打造理想的慢生活區域,勢必要阻止機動車交通進入老城區,可以挖掘老城周圍可停車的區域,以及利用文峰南北街之間的地帶設置臨時停車場地。
安陽老城區空間特色正在逐漸消失,對空間特色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本文從微觀、中觀、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安陽老城區的空間特色要素,對其存在的問題做了詳盡的描述,提出這些要素的保護策略。希望在安陽老城在以后的發展中能夠活力重現,環境宜人,空間富有歷史韻味,傳承歷史展現時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