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寧 江海華
(1濟南方圣混凝土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002;2山東水泥廠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116)
我國的清水混凝土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展迅速,開始大面積推廣使用,因其不需要裝飾,一次成型的特點,在工業和民用建筑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混凝土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設計參數的細微變化都將對最終的質量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細致規劃,使混凝土達到理想的清水效果。
原材料是混凝土質量的基礎保障,參照混凝土施工的外觀與性能,針對原材料做出相應的要求:從水泥角度,應使用同一批次的水泥進行生產,確保水泥的品種和強度,最大程度減少色差的出現,使用時注意控制溫度保持在60℃以內,以此來減少混凝土中的氣泡。從外加劑角度,選擇高性能外加劑,做好與膠材的融合試驗,各項指標應達到相關標準,在混凝土硬化后,表面不應出現返霜和返潮的現象,聚羧酸系減水劑與水泥的適應能力決定著混凝土的性能,因此要做好季節變化的調整,確保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從砂石角度,砂的細度模數應控制在2.6-3.0之間,石的粒徑應控制在5-31.5mm之間,確保兩者的性能符合國家標準,砂石中的含泥量對混凝土的質量影響較大,可以選用最新的漂浮法對含泥量進行檢測,以確保混凝土達到相關指標,使工程施工能夠順利進行。從摻合料角度,粉煤灰對混凝土的含氣量會產生影響,粉煤灰的燒失量、細度、需水量比的波動幅度大,使配合比需要不斷調整才能滿足混凝土的質量要求,礦粉相對于粉煤灰性能更加穩定,對混凝土的質量影響不大[1]。
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需要根據設計方案,結合施工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試拌測試,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使清水混凝土符合工作性能、外觀要求、耐久性等指標,最終確定施工配合比,基于具體施工環境的特殊情況,可適當的進行調整。
在清水混凝土生產過程中,必須保證按設計配合比進行投料,既要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又要保障混凝土質量,加強對原材料的抽樣檢查,結合實際情況調整用量。攪拌機在投放原材料之前,要注意清洗內壁,防止清水混凝土出現質量問題。在攪拌過程中,要掌握好準確的時間,通常比普通混凝土多攪拌 20-30s,以確保原材料混合均勻。根據不同的攪拌機器,控制好每次的攪拌量,實際操作中,以不大于攪拌容量的80%,不少于攪拌容量的20%為標準。季節更是生產過程中必需要考慮的因素,夏季要做好水溫的控制工作,降低出機口的溫度,確保材料能夠發揮效能,冬季外加劑容易受凍,影響混凝土質量,需確保攪拌站的整體溫度符合混凝土生產標準,適當利用鍋爐對水溫進行調整。
運輸過程對清水混凝土的質量也存在著影響,運輸車在完成運輸后,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將桶內的積水排空后,再進行混凝土的運輸。在運輸途中,要保持混凝土罐的緩慢轉動,避免出現混凝土離析、分層的現象,根據工程施工連續澆筑的清水混凝土用量,適時調整車輛數量,確保用量滿足施工需求,防止施工現場大面積坍落造成的損失,在施工現場,攪拌車要卸料干凈,使配合比與出廠狀態相符。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應對罐車進行包裹,一方面是降低表面溫度,減少對混凝土質量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減少熱量損失,防止混凝土出現凍結、離析,進而造成工程塌落度的波動。
在施工之前,要對車輛運輸來的清水混凝土進行檢測,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進行工程施工,對不符合標準的混凝土,不得擅自添加材料,無法進行均勻混合的混凝土應用在工程中,會對建筑的外觀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
為確保混凝土在澆筑后能夠密實,施工過程中通常會采用振搗的工藝,不同結構運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對于特殊的清水混凝土而言,更需要采用振搗技術,使質量得到更好的保障。通常在立面澆筑過程中,按照設計的施工方法就可以實現清水混凝土的密實要求,振搗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排出混凝土中的氣泡,確保建筑的穩定性。落差較大的結構,在施工時,應使用清水混凝土專用的防離散串筒,以確保澆筑過程中不會出現離散現象,增強工程的耐久性和美觀程度。在遇到內傾面澆筑時,要特別注重每層混凝土的澆筑厚度,使振搗過程中氣泡能夠自然排出,否則振搗時間的延長會使清水混凝土出現分層、離析的問題,但也不能將澆筑厚度設計的過薄,造成工期的延長,導致施工成本的增加。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施工前進行振搗試驗,模擬實際施工環境,確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2]。
清水混凝土受季節因素影響較大,需要針對不同的季節條件,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施工的正常進行。在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對清水混凝土的性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應盡量避免陽光對混凝土的直射,既防止水分的蒸發,影響混凝土質量,又可以適當降低入模的溫度,提高施工的質量;要根據施工地區的天氣情況,及時采取防雨措施,在降雨量劇增時,應停止施工。反之,在低溫降雪時,要合理安排澆筑時間,在夜間澆筑時,要在施工地區搭建保溫棚,內部適當安裝加熱設備,確保清水混凝土不受溫度影響,在澆筑工作完成后,應對結構進行蓋膜處理,防止混凝土出現凍結現象,寒冷地區施工時,要注意降雪天氣對施工質量的影響,做好預防工作,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在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需要設計出具體的養護方案,在清水混凝土硬化過程中,注意對外部環境的檢測,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環境更符合強度增長條件,帶模養護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三天,過早拆除會使表面出現裂紋,既影響美觀,又影響耐久性,使混凝土的質量受到影響。在模板拆除后,要立刻進行覆膜養護,使清水混凝土能夠更好地進行水化,內部溫度緩慢降低。但由于相關規定嚴格要求了各項數據,因此,需要根據實際采集的各部分溫度數據,準確推斷出拆模時間。
對成品的缺陷進行修復,也是后期工藝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細微層面的缺陷更是不可忽視,修整時應采用與工程相同的混凝土,根據缺陷程度選擇適合的修整工藝,及時涂刷保護漆,使修補部位的清水混凝土黏合更加牢固,保證工程的長期耐用性。
結論:總而言之,清水混凝土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協調各方生產人員,制定出詳細的控制措施,安排專人進行內容實施,從原材料、生產工藝到施工過程都需要進行不斷總結,從而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控制體系,確保清水混凝土的質量,為今后工程的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1]江宏偉,萬維福.清水混凝土生產與質量控制[J].混凝土世界,2017,(09):98-101.
[2]于澤東,王龍,彭奚林.清水混凝土質量控制措施及其應用[J].四川建材,2017,43(0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