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敏 新巴爾虎右旗融媒體中心(新右旗廣播電視臺)
“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傳媒格局變革的一種新態勢,以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打破原有媒體界限,為媒體融合提供技術條件。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傳統紙媒處于式微之勢,很多人將媒體融合視作紙媒的轉型契機,探究媒體融合形勢下新聞編輯轉型路徑也成為媒體人關注的焦點之一。
2005年是國內報業的艱難之年,整個行業出現衰頹,很多報業集團,甚至新聞出版總署也嘗試從媒體功能、行動理念等方面做改革。各報紙也紛紛響應并試圖打破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沖擊,推出電子報、有聲報紙以及PDF電子版等多種新形式,但很多嘗試都出現轉型乏力,趕不上新媒體的技術創新和理念更新效率,多數嘗試最終爛尾。
在傳統媒體自身轉型不利的情況下,中央下發《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指導意見》,指導并促進傳統新聞媒體轉型,整合資源優勢,準確認識新聞傳播規律,分析新媒體發展方向,從媒體內容、渠道、理念等方面進行突破,借助融媒提升自身傳播力、影響范圍和效率。并從技術層面進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其中央視《人民日報》欄目打造的《中央廚房》便是媒體融合的典范,但著眼傳統媒體的全局,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現兩種弊端,其一,固守傳統,僅僅將自身的內容搬上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之不過為新媒體增加了優質內容,多數媒體融合處于這種狀態[1]。其二,擁抱新媒體,對自身進行徹底的改頭換面,導致新聞失真、內容同質化,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受到質疑。固步自封和舍本逐末都不是媒體融合的轉型路徑,從技術、理念、體制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利于新聞編輯順利轉型,當前看來,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還有都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的內生環境主要體現在新聞制作技術的不斷升級,新聞制作技術迎來全新改變,融媒體面臨的是受眾閱讀方式改變這一事實。互聯網的普及使新聞客戶端的使用率高達80%以上,新聞編輯必須改變內部合作的單一路徑,尋求外界伙伴關系,實現不同媒體信息共享。
科技推動新聞編輯內涵的不斷豐富,傳統定位“把關人”角色已經不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需求,新聞受眾和編輯形成交互影響,媒體融合中受眾同時具備雙重身份,既是新聞的接受者、消費者同時又是新聞的參與者、生產者,在新聞領域發揮重要的影響,在媒體轉型中必須受到重視,因此新聞編輯為了追求新聞傳播效用的最大化,必須成為信息的綜合加工者,實現策劃和信息加工的多重職能,并同時發展新聞策劃、編輯處理、版面編排設計以及多媒體制作的多種任務職能[2]。
新聞的制作流程因技術創新發生直接且顯著的改變,媒體融合大數據技術全面滲透新聞行業,人工智能引發智媒革命,移動通訊技術5G發展趨勢對新聞編輯進行重構,不同媒體受眾特點不一,但都需要產異化制作和編輯。報網融合需要則需要編輯對內容素材進行識別,并結合不同媒介形式確定圖文、視頻、音頻等信息呈現形式。而新媒體中受眾和編輯的雙向互動為編輯內容提供導向和索引,同時也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篩選[3]。此外,技術支撐環境下跨地點編輯、異地文稿提交印刷、在線直播等流程變化都是媒體融合帶來的新變化。
融媒體時代,完成編輯角色自認定位的重新審視以及定位轉變,適應新聞編輯角色職能的不斷延伸是傳統媒體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新聞編輯工作中創新意識對編輯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媒體轉型的根本在于媒體人的轉型,在創新中守望媒體人的職業堅守,在新媒體帶來的復雜社會環境下,新聞編輯應該以自身過硬的政治素質,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嚴把新聞質量關。關于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編輯應該如何定位,有學者指出,互聯網技術已經使新聞編輯信息權威地位降低,而更應該重視發揮輿論監督者、意見領袖和引領者、倡議者的角色,轉型后的新聞編輯應該發揮專業領域的職業素養,從內容鑒別者轉型為意義解讀者。大數據時代數據呈爆炸式增長,應不斷充實自身知識庫,拓展知識面,并提升信息判斷和處理能力,熟悉網絡知識、政治、法律等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努力提升采集和編輯新聞的能力。新聞編輯作為信息的發掘者、傳遞者、組織者應該具備從多元、復雜的信息中發掘到真實且有價值新聞信息的能力。通過自身的邏輯辨別能力理清價值思路和線索,經過組織篩選后為新聞受眾提供優質新聞。并根據受眾不同,利益訴求也不同,在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現實社會環境中,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導致受眾難以分辨信息真假,新聞編輯應該發揮“輿論引導者”的作用,堅持自身專業素養,新聞信息求真、求實,還原新聞事件真相,并適應媒體融合環境要求[4]。并從實踐操作和理念層面同時完成轉型,成為具備綜合一體化知識的高端編輯人才,為受眾提供優質服務。
培養創新意識和媒介融合能力,在“內容為王”的新聞行業發展定律要求下,媒體融合對新聞形式創新也提出一定要求,信息過剩、同質化嚴重已經成為新聞行業發展的桎梏。形式追求創新是吸引人們進一步關注內容的重要前提。如今新聞編輯不僅僅是信息的采集和傳播者也是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借助圖解、數讀、視頻、H5、直播、二維碼、VR 等新技術推動了新聞產品形態的不斷革新的時代,新聞編輯需要適應新聞數字化處理工作,將新聞內容以可視化形式進行呈現,提升編輯的創新、創作能力。因此新聞開發、設計中對新聞編輯的創新和創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短視頻、創意H5等生產形態將成為新聞常態,對新聞編輯的工作能力提出適應性要求。
同時新聞行業注重人才培養并打造專業、高端的便捷人才隊伍,通過創建高端新聞編輯人才引進平臺,培養編輯人才的競爭意識、資源整合意識以及創新發展意識,為新聞編輯業務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發揮融合技術優勢,促進新舊媒體深度融合可提供轉型力量保障。新聞編輯轉型過程中,應把握新舊媒體的融合工作,理念上認同、思想上認可才是設備媒體融合編輯業務轉型的最好出路。在轉型過程中需重新評估新聞編輯業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評價對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編輯工作重構轉型。在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形勢下,發展多樣化的新聞傳播方式,促進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形成優勢互補,提升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質量,為受眾提供優質、快捷的新聞服務,提升行業競爭力。
擺脫媒體融合編輯體制限制,激發融媒活力。傳媒業受原有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限制,企業轉制改革不徹底,未能真正走向市場,轉型過程,分類改革需進一步加快,市場和資本充分對接,轉變傳媒企業發展方式和經營理念,留住并吸引更多新聞人才,并實現對編輯職能以及職業發展的正向影響。打破舊管理體制對新聞生產力的束縛。注重內容、平臺、渠道、經營管理的融合,構建新聞編輯新體系和機制,為新聞編輯打造一體化、便捷化和信息化流程,實現新聞傳播快捷、內容創新、服務優質,實現新聞編輯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媒體融合形勢下技術的先導性決定新聞編輯應不斷適應媒體融合的新發展。新聞編輯在媒體融合趨勢下,進行轉型,在職業角色轉型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發展職業素養,履行社會責任為新聞編輯順應融合態勢,促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適應新媒體的基本特征,提升新聞編輯的職業敏感性,以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的培養促進職業素養的提升,履行媒體人責任,主動適應并使用新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