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杰 中國平煤神馬報
隨著“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現狀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可忽視的問題,當人們便攜式數碼相機設備可以滿足日常攝影需要時,以前資源匱乏的情況與現而今天翻地覆,那么,怎樣面對新媒體時代給予新聞攝影工作的挑戰,這是新聞攝影從業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有新聞發生,例如消防人員勇救被困大卡車內司機等事件,傳統的紙媒、收音機媒體、電視媒體等都會在當天或第二天相應的節目時間內報道出來,而在新媒體時代,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網絡媒體記者可以第一時間以圖文并茂的手法將新聞事件進行編輯,同時利用網絡進行發表和傳播,也可以在微博、微信、論壇對該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這樣,可以使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程度,甚至有可能參與到新聞發生的過程當中,可以和受眾進行交流、互動。所以說,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儼然已經成為現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新聞攝影通常有“一圖勝千言”的作用,加上互聯網這個快速傳播渠道,使得新聞攝影的專業從業人員及業余愛好者也都參與到新聞報道的傳播過程當中,有些業余愛好者對自己發布的“同城信息”自得其樂,如:“今天,鷹城的空氣又好了些!”配以蔚藍的天空的圖片,由于和自己的生活相關聯,這樣的圖片很能引起同城市朋友們的共鳴和互動,這是新媒體時代下,不可爭議的新聞報道人士多元化的體現。大家通過對新聞網站內評論區、微博留言區、論壇的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能實時地和其他受眾討論、交流,使得新聞事件得到更深化地傳播。
新聞圖片的內容是立體的,它通過不同色彩、明暗、內容表現出不同的新聞事件,從而拉近受眾和新聞事件的心理距離。面對“讀圖時代”的到來,新聞圖片利用自身優勢已經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中“大放異彩”。例如“中國人的一天”這類組圖,通篇采用圖片加文字敘述的形式,在網絡上獲取巨大點擊量,該類紀實類新聞事件除了符合新聞傳播學的真實性、貼近性、顯著性、趣味性、重要性,還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帶給受眾以不同的感官刺激,另外由于在網絡媒體中刊發,還具有超越紙媒“版面限制”的缺憾,將內容豐富、可讀性強、具有藝術美感等特點的新聞圖片,雖然屬于紀實類新聞攝影,但展示在受眾面前,仍不免使受眾從心底涌現出一種更強烈的感動。
由于新聞攝影經常面對的是赤裸裸的是社會現實問題,所以經常會有一些避免不了的矛盾發生,例如,本文作者曾報道過一篇題為《沒有買賣,就不會有傷害》的新聞圖片,圖片中幾名老奶奶、老爺爺將剛在市場上買回來的數以萬計的泥鰍、小魚等,拿到河邊自己扎的祈求觀音菩薩保佑的攤子面前叩拜,經過一系列“禮數”之后,又將這些泥鰍、小魚統統放生,而這一事件也成了固定的這幾位老爺爺、老奶奶的慣性行為,當然,作者為了報道這個新聞事件,不可避免地在報道中近距離拍攝,這引發了老人家的反感,他們覺得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當作者已經告知他們自己只是攝影愛好者,這組新聞圖片才好免過“一劫”,當然刊發到報紙的時候,作者已經將人物面部虛化。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新聞攝影中屢見不鮮,新聞攝影記者既不能出現“為躲避狗仔隊偷拍,美國戴安娜王妃車禍逝世”的事件,又不能不捕捉新鮮的新聞事件,所以在報道新聞事實的時候,如何把控“度”的問題,需要新聞攝影從業者仔細研究,認真推敲,反復斟酌。
新媒體時代下,結合現在手機、電腦、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將本地化新聞做得有地方特色,才是小城市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立足之道。魯迅先生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國著名記者李賀也曾提出,要結合地方特色才能做好的圖片新聞。新時代下,受眾對于新聞圖片極大地量的需求,鑒于此,我們更應做好自身紙媒定位,向全能型新聞攝影記者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