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今日綏芬河報社
采訪,是一種深入了解新聞事實的手段,是新聞作品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新聞采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聞作品的真實性、感染力和影響力。近年來,我國傳媒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媒體不斷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的生存空間,給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帶來了巨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但是與此同時,新媒體帶來的傳播理念、傳播技術以及傳播環境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紙媒的轉型,為報紙經營思想、內容結構等的全方位調整提供了契機[1]。在新媒體背景下,報紙媒體只有深刻認識自身所處的時代特征,在緊跟時代步伐向前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傳統優勢,積極打造新的特色,才能重獲傳播市場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在新媒體背景下,社會信息的傳遞與交流速度成倍翻升,為了提高自身的點擊率和受關注程度,新媒體不斷強化渠道優勢,在新聞內容的豐富性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就目前傳媒行業而言,很多社會熱點新聞都是由網絡媒體發酵而來,而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媒體,往往只能跟在新媒體后面進行追蹤報道,在新聞采訪的角度上和信息挖掘的深度上都缺乏創新與改變,這就導致報紙采訪給人以“拾人牙慧”的感覺,自身內容的特色不夠突出,自然難以獲得受眾關注與認可。
雖然我國報紙采訪在經驗、手段、程序、資源、人脈等方面占據傳統優勢,其權威性、深度性、準確性也備受認可,但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傳統報紙采訪的落后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傳媒快節奏、高效率的要求,再上乘的新聞作品也難以在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眼球,這就導致報紙媒體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報紙采訪的優勢發揮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2]。
在過去,報紙采訪的對象主要是社會精英階層,以政府官員、企業領導為主,討論的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但是近年來,在新媒體甚至是自媒體的沖擊之下,報紙采訪已經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社會生活中的普通人,對于他們身上的新聞價值挖掘已經成為報紙采訪的重要任務。這種采訪對象上的復雜性,不只增加了報紙采訪的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報紙采訪方式與技巧的轉型。
網絡的普及以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社會信息總量驟然增加,紙媒應該認識到時代發展給自身新聞傳播帶來的機遇,解放思想,創新方式,不斷從網絡上和新媒體上尋找新聞素材,并利用自身傳統的采訪經驗優勢、資源優勢,尋找新聞線索中的獨特角度和深層信息,從而在“舊聞”中找“新聞”,體現自身傳播的精益化。另外,報紙媒體也應該積極開設新興傳播渠道,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加強與讀者的聯系,鼓勵讀者提供新聞線索,從而形成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在采訪和報道中搶占先機。
在過去,新聞采訪大多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面對面的采訪,這些采訪形成了新聞作品中的第一手資料。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很多第一手的資料都可以通過現場目擊者的錄像、照片來取得,對于新聞事件的采訪,也已經成為這些第一手素材的補充,因此紙媒的采訪環境也面臨著轉型。為此,報紙媒體應該主動轉變觀念,學會變通,更多地利用在自然環境或者工作環境,甚至是網絡環境中的采訪,提升工作效率,增加采訪的成功率。
在新媒體的競爭之下,傳統紙媒要想提高自己的存在感,保證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努力打造自身特色。一方面,紙媒應該利用自身的傳統優勢,強調新聞采訪的真實性、嚴肅性、準確性,使受眾在面對難以辨別真假的新聞信息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向報紙媒體求證,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領軍地位。另一方面。報紙采訪也必須堅持“雜志化”趨向,在堅守自身主題與特色的基礎上,更大程度地體現服務性和綜合性,堅持采訪的“小而精”,從而豐富報紙內容,降低閱讀難度,突出采訪重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