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博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廣東有限公司, 廣東 佛山 528000)
在橋梁結構當中,撞擊是負責承載橋梁的重要基礎結構。在橋梁建設過程中,樁基的承載力設計必須符合相關要求,由此才能在地下施工過程中,有效應對復雜的施工環境。尤其是溶洞這類特殊地質結構,會影響施工難度大幅度提升,對此,一些針對橋梁樁基的常規處理方法,難以獲得理想的處理效果,成樁質量不易難以達到相關工程標準。因此,應深入挖掘創新方法與技術,這對促進橋梁建設水平與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為某高架橋建設工程,設有98根φ2 m的嵌巖鉆孔樁,樁的長度范圍在42±18 m之間;樁基礎結構的上表面為1-2 m的粉質粘土層;下層為3-5 m的軟土層。在前期實地考察過程中發現,施工場地的巖溶發育良好,樁基下有大量的溶洞,為施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在施工初期階段,嘗試利用拋填法來對溶洞進行填補處理,并由此實現穿越溶洞。經過研討之后發現,由于巖溶結構過于復雜,溶洞不僅多,且排布方面沒有規律,形狀大小也各部相同,若對其進行鉆孔施工,既有可能出現坍塌等問題,影響工程的順利進行。針對此種情況,最終決定采用如下技術流程,來處理樁基溶洞。
考慮到施工場地的復雜地質問題,且基礎樁徑為2 m;加之注漿加固孔距填充的一般值為1.5 m,純水泥漿充填范圍加壓能夠達到2-3 m,所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保證圓徑2 m范圍內有3孔,如此才能實現全面覆蓋:既無盲區又能相互交叉重疊。最終制定的注漿方案當中,各孔之間相互交叉重疊,結合純水泥漿漿液的滲透性特點,按照間距1.73 m的等邊三角形進行布置,能夠綜合實現施工質量控制目的與經濟目的。
計劃施工順序為先外后內,外側施工部分,采用地質鉆機成孔,三重管高壓旋噴注漿;而內側施工部分相對較為復雜,采用地質鉆機成孔,然后依次進行高壓清水噴射切割循環清查、注漿管預埋、靜壓充填注漿[1]。在正式施工之前,對現場的土樣進行了分析,對漿液配方進行了優化處理,并進行了噴射成樁試驗,最終確定了旋噴管的注漿噴射壓力、轉速、提升速度與注漿量等重要參數,通過對試驗樁的直徑與樁體強度進行檢查,有效驗證注漿方案的可行性。
鉆孔施工期間,應采用跳孔施鉆由外向內先進行高噴注漿,最后進行中部鉆孔。外側注漿施工,應采用間隔注漿法,能夠提升注漿效果。
進行高壓清水噴射切割循環清查,如果是以砂礫填充為主的溶洞,可采用直接噴漿的方式展開施工。從鉆孔中分別下入高壓噴射器,對溶洞進行全范圍、反復地高壓噴射切割清洗,清洗切割長度即為溶洞頂、底各延長0.5m之后的數值。清孔一般會進行 2次操作,第一次即在內護筒切割施工結束后,清孔時的孔內泥漿比重應該在1.1以下,此時可以進行鋼筋籠吊裝操作;無論采用雙面幫條焊還是閃光對焊的方式,其接頭面積都應在50%以下,而接頭距離應大于1 m。
第二次清孔,則在早下導管之后,通過對孔底沉淀層進行有效觀察,判斷其泥漿比重的實際狀況,若相應的參數未達到施工要求,則要進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期間,應重復檢查施工鉆孔;清孔完成后,需要對清孔質量進行有效核查,確保孔內泥漿比重在1.1以下,且沉淀層的厚度在9 cm以下,則清孔施工完成,可繼續進行下一步注漿施工。
高壓旋噴注漿的漿液使用,嚴格遵循著“能用單液不用雙液”的原則,這主要是因為雙液漿的強度相對較低,難以滿足橋梁樁基的高承載力施工需求。漿液配置過程中,將水、水泥、速凝劑按照適合的配比拌和在一起;水泥的規格為P.042.5水泥,水灰比為0.41:1;在施工前試驗過程中發現,這種配比方式并不能夠得到最佳注漿效果,需在此基礎上,向漿液當中摻入早強劑,摻入量為水泥重量的2%,這種配比方式,能夠保證漿液能夠在短時間內凝固,從而降低其流失量。
在進行高壓旋噴注漿的過程中,部分土粒會隨著漿液逐漸冒出地面,在施工過程中,應重點觀察這類土粒的冒出量,若小于注漿量的 20%,則可認為是正常現象,不必對其進行相應處理;但如果冒出量遠大于注漿量的 20%,則應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重點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2]。另外,施工期間還應重點關注大量冒漿的問題,若由于地層存在大孔隙,進而造成這種現象,則應及時調整注漿參數:減少注漿量、加快提升速度、加快回轉速度、縮小噴嘴直徑、提高噴射壓力,其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調整方式,都可達到相應的抑制效果。
完成高壓旋噴注漿之后,可采用回漿對各孔進行回填處理。
靜壓注漿施工,可自下而上循環注漿方式,事先盡量準確的預估注漿深度,并由此確定注漿量與溶隙的空間位置。注漿之前,下完注漿管之后,應及時采用止漿塞,在注漿孔內上緣位置,進行有效封口。
由于巖層當中擁有十分豐富的孔隙,且相互連通,形成了串漿通路,這導致施工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串漿的問題,對此,可在施工時,同時對串漿孔與灌漿孔進行注漿,由此避免串漿現象的發生,保證注漿施工質量。
完成注漿施工之后,檢查巖溶填充質量,可采用鉆孔抽芯法完成檢測。檢測過程中,應合理布置檢測點,布置密度應為注漿鉆孔的 50%,通過檢測獲得評價指標,即溶洞填充的致密性與灌漿體強度。通過取出的芯樣能夠發現,橋梁樁基溶洞區域均為水泥主體,且固結體表面致密,不存在明顯的夾沙、夾泥、空隙等問題,符合相關工程技術與質量標準。
結束語:綜上所述,探究梁樁基溶洞處理方法,對促進橋梁樁基建設水平與建設質量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相關分析,有效的樁基溶洞處理方法,能夠解決以往施工過程中,一旦遭遇溶洞就會出現漏漿、卡鉆、垮孔問題的技術難題,有效提升注漿質量,進而提升橋梁樁基的承載能力,使其達到相關設計要求,保證樁基及橋梁整體的使用安全。
[1]董偉,彭博.贛粵高速同南河大橋樁基溶洞處理[J].山東交通科技,2015(05):58-60.
[2]黃碩峰.濱海大橋樁基溶洞處理研究[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5(06):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