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基于博物館的媒體特性,以及媒體可以發揮博物館功能的功用,如何將兩者之間的合作,作一個全面的思考是以下例證要討論的重點。作為我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佼佼者,北京自然博物館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媒體開展了諸多活動,不僅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更在科教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將通過以下幾個代表案例來淺析媒體在博物館科教傳播中的作用。
為紀念達爾文誕辰二百周年和《物種起源》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由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籌備、拍攝和制作了一年多的七集紀錄片《達爾文--自然之子》于2009年11月24日即《物種起源》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日之際開始播出。這是中央電視臺首次為著名外國歷史人物制作原創性長篇傳記紀錄片。
同期(2010年1月—2010年3月)為相應央視關于達爾文的紀錄片,北京自然博物館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了《達爾文》特展,使用精美的圖文、珍貴的實物,豐富的視聽展示和活潑的互動項目詳細介紹了達爾文的生平和他發現生物進化的過程,向人們解釋了物種的起源、進化和發展。為了配合央視同期的紀錄片同時增加趣味性,北京自然博物館采取了真人表演和“走進博物館,走進達爾文”為主題的圖書漂流這兩項特色的活動。在達爾文展覽開幕之際,活動中分發了100本有關科普讀物給到場嘉賓,于展覽期間進行閱讀和傳遞,籍此使更多人了解達爾文偉大的科學發現、心路歷程,以及他的發現帶給現代人的深遠意義。
2010年3月13日下午,北京自然博物館在達爾文展的展場舉辦了主題為“走近達爾文”的特別分享會,邀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編及7集紀錄片《達爾文——自然之子》欄目組,以及北京育才學校、北京奮斗小學數十位師生,和部分參與漂書活動的讀者以及真人表演的演員參加。在觀看了達爾文展戲劇導覽并欣賞《達爾文——自然之子》部分精彩段落之后,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編孫淑萍女士與《達爾文——自然之子》一片的編導鄧武先生,先后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參與節目籌備、拍攝和制作的經過,并闡述了自己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的心得。
博物館對參觀者進行科學教育,以往主要集中于展廳內的實物標本及展板等實物載體,相應的教育宣傳活動內容也就局限于博物館本身所能夠提供的展覽資源。但是通過和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的合作向受教育者傳達的已經不只局限于一個場館、幾件標本、部分科學知識,而是一個甚至多個時空內相關的大量實物形態和大量的相關知識。就紀念達爾文誕辰二百周的相關活動而言,時空包括了特別展覽、真人表演、圖書漂流和央視紀錄片,活動初期北京自然博物館就達爾文生平、進化論的提出與發展、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歷程話題進行預熱。在特展采用聲、光、電以及多媒體視頻等現代科技手段,系統展示了達爾文在生命科學領域中作出的杰出貢獻。展覽使用了大量的標本和實物模型,并配備了許多精美的圖片,豐富的視聽、多彩的互動內容詳細展示出達爾文的科學人生。展覽過程中央視關于達爾文紀錄片《達爾文——自然之子》的播出對廣大關注人群而言又會是一次跨時空豐富多彩知識信息的展現。從公眾對此次活動表示關注開始,就在無形中受到相關教育,即實現了“參與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公眾受教育內容信息量能如此之大、涉及領域能如此之廣、力度能如此之強,媒體力量可見一斑。
“行知之旅”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制作中心聯合發起,面向全社會推出的一個“體驗式學習品牌”。致力于組織由青少年組成的考察隊伍,在專家的引導下,圍繞自然、歷史、地理、文化等課題展開實地考察。同期百度貼吧開辟專欄進行該活動的前期預熱、受眾互動、進程中的全面宣傳和推廣。并成為這一活動唯一的報名點。“中國北?秘境大穿越”是行知之旅項下第一站,活動主要內容為于2007年暑期組織從全國范圍選拔6位16—20歲的青少年學生,從北京出發,穿越蒙古國荒無人煙的戈壁,考察世界矚目的恐龍墳場,穿過俄羅斯遠東地區茂密的森林,最終抵達世界最古老的淡水湖泊——貝加爾湖,并對湖區的自然生態和生命物種進行考察。經過近半年的籌劃與運作,此次科學考察活動得以順利實施。最終,從上千報名者中選拔出四名青少年和兩名來自臺灣的學生組成一支青少年考察隊,與專家、學者、媒體共同完成了一次科學考察之旅。考察成果通過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神奇之窗》欄目、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百科探秘》以及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的成果展覽等一一展示。
博物館的科教宣傳活動,通常以博物館作為主要的活動載體,場館面積、環境條件、資金實力、交通狀況、召集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等等,均成為影響和制約活動規模與成效的關鍵因素。而與媒體合作的這類型活動,活動載體已由單一博物館展場轉變為博物館展場與媒體傳播平臺共同承載。在這種模式下,博物館展場利用自身能夠提供具象展示和服務的優勢,負責專門的、指示性強的現場教育活動部分,例如舉辦參觀和專家培訓、作為召集地舉辦集會等。而媒體則利用自身的傳播渠道,放大這一教育部分。媒體在博物館科教宣傳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就“中國北?秘境大穿越”這項活動而言,活動前期預熱階段網絡推廣和電視宣傳片介紹;中期網絡公開征集收繳篩選科考方案;中后期電視報紙網絡等合力推介選拔進程及結果發布;后期通過專門電視節目進行活動展示。可以說,整個活動推進過程,媒體都作為主要的活動載體之一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博物館舉行科教宣傳活動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是廣泛的,各類傳播手段都在博物館科教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這些社會資源是分散的,如何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服務于博物館的科教傳播就成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源于博物館缺乏成熟的社會資金募集與管理的市場運作模式,同時也缺乏吸引社會關注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與媒體合作,可以借助媒體成熟的社會網絡和信息平臺尋找社會資金的支持。分析“中國北?秘境大穿越”科考活動合作各方的資源優勢可以發現,北京自然博物館提供的主要是館內古生物、動植物等各學科專家資源,與蒙古和俄羅斯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以及館內媒體推廣活動策劃的專業人才資源。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制作中心所提供的主要是中央電視臺節目播出資源和項目整體策劃運作以及進行商業資金招募的市場運作成熟模式。而百度則提供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平臺進行活動的前期預熱、受眾互動、進程中的全面宣傳和推廣。由此看來,一次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教傳播活動,也可以看作社會資源的一次有效整合。在吸引社會廣泛關注方面,大眾媒體所具有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雖然在傳播效果方面有所遜色,但是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深度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新媒體在大多數時候提供的是一種簡單的信息。與此相比,傳統媒體可以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充分內容編排達到更深刻的宣傳作用。可以說,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其內容的豐厚和權威是新媒體難以比擬的。
如何使一次科教活動最大范圍地吸引參加者,或者說如何能通過一次科教活動使更廣泛的人群受益,就博物館自身條件而言是很難有所突破的。通過上述五個案例可以看出北京自然博物館同媒體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與媒體合作,可以使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到擴大及延續。用一切機會和平臺,建立全媒體、全方位的宣傳模式,既重視傳統媒體,也重視新型媒體如電視、網絡等,大幅度、大規模地、有組織、有策劃地大力宣傳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利用各種時機,通過媒體宣傳該館活動;同媒體合作打造優秀的科普節目;介紹博物館中的新展覽、新舉措、新設想,介紹博物館的相關知識;通過電視、網絡以及各種新興媒體,向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增強觀眾對自然博物館的興趣和關注度。使觀眾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科學價值。這樣,就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了自然博物館所包含的豐富的自然科學,從而深刻的加深了對自然科學的了解。本質的意義就是媒體幫助博物館更好的發揮了作用。